
別把人生搞得太複雜,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只要家師吩咐,我就照做,過程中只是盡力而為,不執着結果。就像地藏菩薩發願在地獄度眾生,既然永遠也度不完,重點應該放在每一個可以度的人,而不是要度盡的所有人,也就不會有非要完成不可的壓力了。

精神緊張、家庭不陸、遭遇不幸,如近親離世、突然被解僱等,使人情志過極、心失所養,甚至患上鬱病。治療鬱病方法,除了藥物外,宜加心理治療,找心理醫生或親友傾訴心事。

要教導子女不輕易發怒,這實在是對父母的一大挑戰。為何?因為父母在家中必須恆久持續作出好榜樣,否則子女將不能從父母身上體會情緒的控制。

空間是個很主觀的東西,《陋室銘》就是一例。所以心態很重要,星雲大師說:「杯子滿了裝不下水,房間滿了住不了人。人只要轉念一想,天地自大,人生就快樂了。」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發展心理研究教授陳會昌教授曾大聲疾呼:「教育要從孩子出生那一天開始!」但有多少父母能正確地、有系統地、持續堅守原則地,在孩子出生那一天開始「教育」孩子呢?

我們在自己的身體和意識中創造了這個充滿活力的空間,讓所有的情緒升起,喜悅的情緒、不太喜悅的情緒,沒有任何判斷。

青少年都像典型的人格分裂患者,集衝突性格、起伏情緒於一身。他們的情緒像活火山,隨時都可能爆發,但爆發後又能快速冷卻。然而,什麼時候爆發,連自己也不清楚。

為了推廣靜觀,以助香港人減輕壓力、不安或憤怒的情緒,許曉暉女士在「澄鏡臺」中特別撰寫〈停一停.心呼吸〉一文,鼓勵市民每天抽出三分鐘,覺察自己的身體感覺、情緒和想法,好好關心自己。

愛音樂是人的天性,它能穩定情緒、舒解壓力,甚至在群體產生凝聚力,幫青少年找到歸屬感,台灣應當更重視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人有自由意志,所以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腦科學發現大腦病變,會影響人的行為和判斷。司法體系又該怎麼看犯罪原因,以及做出判決?

一些瞓身睇波但又愛好參與運動的朋友更加要留意,在睡眠不足的狀態下不宜繼續採用以往的運動模式或運動量,必須懂得因應身體狀況而作出適當調節。祝大家有個健康的世界盃!

佛家智慧能幫助我們治愚痴,「轉煩惱為菩提」。

在人生路上的不同階段,都曾遇上過一些問題,當日確實曾經是令人困擾不已。只是今天看來已不過如是。

愛生氣的人有如刺猬,表面是一個很讓人害怕的人,但內在是害怕受傷,生氣有如刺猬的尖刺,只是用來保護自己,卻不覺也讓人遠離自己。

學童情緒問題轉趨嚴重。學童退學甚至了結生命的個案經常出現。只有在教師,家長,社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一起分工合作,了解學童需要,才真正解決學童的情緒問題。

政府推動STEM教育,非常強調邏輯解難以及知識應用的重要性,是理性的層面。但感性的層面,例如德育及情緒教育,政府似乎忽略了。

人生在世,追求的究竟是to have,永無止境的擁有?還是to be?尋求一己的獨特?生命教育本無答案,能引起學生思考生命的議題,這就是答案了。

每天工作上和生活上都會遇到負面情緒,感到憤怒、不平、失望、羞愧等。只要從正面的思想去對待負面情緒,成為人的驅動力,就可以讓我們進步。

每看精彩的電影時,容易感到緊張,心跳加速。但緊張之發生,與心臟無關,而是在於身體分泌了腎上腺素。

禪要參,你必須參修、參悟。參就是探討、明白,從參而悟,悟是明白,參是探討。不斷探討自己是什麼?

情緒靈敏力關乎放輕鬆、冷靜下來、用心活在當下,關乎你如何回應你的情緒警示系統。

只要微笑,揮揮手,祝他們好運,然後繼續走你的路。

人要學習捨,茶杯空了才能裝茶,房間空了才能住人。

今日翻飛騰躍的雙腿,是義肢。心碎的舞者,如何重新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