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是一道橋樑,連繫父母和子女的心。愛和陪伴是親子關係的核心價值!
曾經,這位家長帶孩子去做檢測,證實有過動症(ADHD)。事後,他跟媽媽說:「我很喜歡我這個特質,不想它消失!」
停課期間,雖然有網課支援,但缺少社交生活,若家長與老師未能抽空照顧幼兒的情緒及感受,這方面的空白期,也許比學業更為影響深遠。
我們千萬不要輕看一時的情緒反應對他人的影響,尤其大人情緒發放往往會帶動青年人的反應,無論是正面或負面。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重點在於我們能否察覺及明白自己與別人的情緒,並作出適切的反應,而能夠適當地表達情感是與別人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石。
七習慣的第一個習慣是「主動積極.Proactive」,它是七個習慣之母,如你不能做好習慣一,其他的六個習慣你也不能做好。習慣一是讓我們學習情緒的管理,學會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耶基斯的多德森定律指,適當的壓力可刺激行為動機,成為提升表現的推動力,而許多人處理壓力時,並未有這種轉化。今天,我們以思維模式、人際關係、多元活動及靜觀四個密碼來拆解情緒與壓力。
「鏡中的我」提出三個我:我認為別人眼中的「自己」、我想像中對這個「自己」的看法,及這種根據別人眼中的「自己」而產生的感覺。你看到嗎?
一個人發財之前,需要失去五樣東西。這五樣東西,大部分人身上都有,所以,大部分人都發不了財。
當處理憤怒狀態時,大家有沒有選擇,可以有更理想的出路,或更好的安排嗎?現在提議面對憤怒時可能有的十個選擇。
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但為何不同人對相同事物有不同反應呢?
教家長課十多年,其一令家長最頭痛的,就是孩子愈哭愈烈。「孩子常常哭鬧至『歇斯底里』,怎麼辦?」
孩子回校的日子臨近,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幼稚園高班及小一會比小二、三較早回校?
孩子成長過程中,以致長大後都仍然能夠「身教」他們的第一位人生老師,其實是他們的家長。以下是家長可以為子做的十個榜樣。
當你處於挫折或困難時,你會選擇讓自己困於失向生活中的不安與困苦,還是嘗試尋找第二次轉折的機會,讓自己重新定向?
我在診間看過很多容易緊張,甚至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的人,背後都有着自我要求完美的心念,特別是身處網絡世界,很多時常「晒恩愛」、「晒成就」,拚命展現自己認為美好的那一面,想盡辦法隱藏所謂不好的一面。
以前的我在駕車的時候,只要遇上其他駕駛者胡亂切線,或者有點挑釁的行為時,我都會即時發作,除了不停響號喝罵對方,有時甚至會追數條街來攔截報復。
人生的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究竟我們遇到這些逆境時,自己需要怎樣面對呢?
不少都市人備受失眠困擾,但只要認識失眠原因,即可提升睡眠質素,一覺睡天光。
慈善基金會可以考慮支持非政府組織和社區中心通過電話熱線服務或網上諮詢服務提供心理支援。通過傾聽談話內容,為兒童和年輕人在抗疫的苦悶中打氣。
對於病人而言,消除疾病,只是治療的一個階段,沒錯,顯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無數病人走出醫院,走出門診部,走出診間,知道病情已受到控制,但不覺得療癒。
在這個疫情困擾下的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士都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壓力。
家長需要為子女提供多元化的親子減壓方法,改善大家在停課期間的緊張關係。
人類悶了一陣子,就會產生苦澀的感覺,會做成一種心理困擾的感覺。從字面解釋,「悶」字是門把心困住了,我們應怎樣解「悶」,就是要把門打開,令新事物和新鮮感可以進入我們的心靈呢!
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PANDA)最近推出《「疫」境中的靜觀空間》海報及資源手冊,免費給公眾下載使用。海報附有資源手冊連結及共12個廣東話音頻檔案可用作靜觀練習時的指導。
當我們愈穩定,頭腦就會愈清晰,觀察力愈敏銳,也就能用更溫柔、舒服、平和的方法愛自己,還有愛身邊的人。
筆者常與學生說笑能養成首三個習慣的同學,大多是老師與家長心目中的好學生。首三個習慣分別為習慣性一︰主動積極;習慣二︰以終為始;習慣三︰要事第一。
本文結合PISA及HBSC兩組數據,探討香港中小學生的幸福感和身心健康,以及功課壓力、考試焦慮感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並提出家庭及學校可行的方向。
對時常發怒的學生而言,老師可試着他們說「好唔開心」以代替「好嬲」,尋找憤怒下究竟是不安、心痛、無助、還是感到不公義?
「水清石自見,心平世事明」,愈是烽煙四起,愈要維持客觀冷靜,方能看透形勢,分清敵友,把持原則,明辨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