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
作者:海星2024-12-13
教育是要與時並進的,若果孩子都天生有自學能力,那麼把學校變得更開放,更自由,讓學生都為自己的學習,負上責任,為自己編一個學習時間表,教師變成為資源提供的角色,情緒支援的成人,會不會更為理想?
數學教學
作者:海星2024-10-11
不是孩子學得慢,而是社會對人要求太高。慢活,但保有思考的空間,能自行建構知識,這是我家的選擇,也是自校的選擇。
教學的初心
作者:海星2024-10-05
孩子的表現,往往未能如教師的期望發生,調整自己的心態,更有助教學的進行,學會準備及迎接轉變,是更用的方法。在這裏,大家都在學習放慢自己,生活才是學習的主體。
混合式學習2.0:超個性化學習鏈
作者:馮穎匡2024-07-25
隨着AI技術的不斷成熟和應用,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教育將更加智慧、高效和人性化。
2個必須要知道的混合式學習迷思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16
學生於學習過程的主動性不能僅限於提升硬件配套本身,而是需要教師有意識到創造有利發展的條件,才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HundrED計劃
作者:黃顯華2024-07-13
HundrED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發現、研究和分享鼓舞人心的由幼稚園至高中的教育創新。HundrED的使命是無論發生什麼事,依然幫助每個孩子蓬勃發展,滿足經常被忽視的群體的需求。
跟芬蘭大學分享在澳芬蘭式幼教經驗
作者:余錦明2024-06-28
實踐芬蘭教育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教師的熱誠、持續的研究與反思,以及有效的教師發展,而過程中要考慮到跨文化的差異及本地化的策略。
友善社區學校:香港教育的新路向
作者:何樹顯2024-06-27
我們期望更多學校能發揮各自所長成為友善社區學校,增加學生接觸社區的機會,也讓社區人士增加對學校的認識,做到「學校即社區」。
向自然學校學習:讀《學校可以不一樣》的思考
作者:陳玉燕2024-05-13
作者從閱讀《學校可以不一樣》一書,看到一批教育有心人,如何從理念出發,互相扶持,在主流教育之外,展現一股清流。
自然學校意義的探究與追求
作者:黃顯華2024-04-05
2022年,自然學校踏入第15年,我們瞻前顧後,交流想法,感恩遇見過去至今的教職員、家長、學生,校董及公司董事,他們都是成就自校的一份子,同樣寶貴!
追夢.經歷.笑容
作者:何劍輝2024-04-02
看到新一代學子們在賽場上奮力拼搏,我不禁為他們的成長和進步感到欣慰。他們用汗水和努力,追逐自己的夢想,用青春和熱情,書寫屬於他們人生的精彩章節,這正是體育比賽的魅力所在。
《誰搬走了我的乳酪》與教師專業精神和教育創新的啟示
作者:鄒秉恩2024-03-28
教育的本事需要更多有心有力、有抱負的教育工作者的參與,他們必須要有自我更新、持續改善的本能,有自覺力和願意不斷自主學習。
走進中華基督教會灣仔堂幼稚園
作者:温志倫2024-03-14
愛孩子和逆流而上的校長,已不常見,還具備知人善任的品質,更是十分難能可貴的。莫校長信任同事,願意賦權給校內同工有更加多的發揮機會和空間,使行政管理組織上更有彈性和靈活性。
培育孩子必須先從關係開始
作者:翁美茵2024-03-07
培育孩子必須先從關係開始。沒有能溝通的關係,一切的教育都是枉然的。
香港的博物館各有精彩
作者:何漢權2024-03-01
筆者從曾參訪20多間博物館的有限經歷,得出的看法是各館都用心規劃,綜合或專題各自呈現豐富的內容,很多都用植根香港、胸懷祖國與放眼世界的視野,留下記錄與文物擺放,彰顯三合一體的價值觀。
伍絜宜慈善基金董事伍尚匡先生:將中國語文推向世界 籲學生用心鑽研終身學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6
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邁入第四屆,希望利用生動活潑的比賽方式,引發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歷史的興趣與關注,同時藉以提升全港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個人情操。
周國平:父母不要試圖規劃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未來豈是家長決定得了的?他的未來,一半掌握在上帝手裏,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裏,即他應對外在遭遇的心態和能力。
3招教你提升學生學習動機
作者:編輯精選2024-02-16
正如嬰孩學走一樣,學生學習新知識的過程總需要經由教師指導下逐步放手,然後再自行「學走」。然而,許多教師都會採用「我做,你做」的模式,而跳過中間「一起做」的步驟。
國際高中的成長經驗:課程篇
作者:黃顯華2024-01-13
上海的普通高中課程設置,過去20多年間也努力地謀求多樣化和具選擇性。不過,目前為止,高中3年的課程範圍事實上限定死的。相比之下,M校4年的課程框架中,給予了學生大得多的選擇空間。
學科課程分與合的迷思──建立小學人文科與科學科的慎思
作者:徐俊祥2023-12-23
如果我們未能夠透過回望與前瞻,逐步疏理常識科合與分的理據和來龍去脈,對兩個新設學科他日推行課程時的施教重點,及與剛發布《小學課程指引》中課程發展路向的配合,都會容易出現重大的缺失。
為什麼要做民間教育研究?
作者:教育大同2023-12-20
民間研究固然困難,研究所得也很難像大學研究那般驚天動地,但一步一腳印的付出,最終總可集腋成裘,在社會中呈現多元聲音。
一丹獎峰會在港舉行 美國得主季清華教授:ICAP理論幫助重建學生學習興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8
傳統教學模式往往以老師單向講授為主,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Michelene Chi教授提出「ICAP」認知互動理論,主張以學生為本,為教師提供幫助學生發展創意和批判性思考的工具。
從圍棋看微學習
作者:吳家豪2023-12-08
「棄子爭先」則讓我們明白,有時候我們需要捨棄一貫的教育模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進步。
追住同巴士影相的青少年
作者:黃冬柏2023-11-17
這一少撮追巴一族青少年的共同特徵,一方面可以轉變為學習的動力,另一方面卻可能製造出不安全、滋擾。然而他們群組內部會冒出一些指導者,就不良表現或行為提出規範建議。
請讓孩子安心自主學習
作者:教育大同2023-11-15
安心的學習氛圍是孩子做到自主學習的關鍵。請與孩子同行,尊重他們獨特的想法,相信他們有做得到的能力,讓鼓勵成為他們前行的底氣。希望有一天孩子能自信地和我們分享他新的學習發現,並告訴我們,他享受學習。
彼強自保、捨小就大:今日教育如何應用人工智能?
作者:吳家豪2023-10-31
在未來的教育領域,人工智能將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人工智能與教育的結合或帶來新的教育模式,或仍為舊酒新瓶。不管出現何種變更,我們須謹慎思考。
為什麼香港學生缺乏閱讀興趣?
作者:徐俊祥2023-10-28
要發揮教學的最大影響力,抵消對學生學習千頭萬緒、無處不在的種種負面因素,我認為最關鍵仍是教育的感染力。
是命令?還是一個選擇?
作者:翁美茵2023-10-03
孩子漸長,他定有能力作出更多的決定,請讓他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以綜合應用能力為學生學習的中心──香港小學教育的課程發展路向總結
作者:徐俊祥2023-09-30
知識的綜合與應用是一體兩面。很明顯,知識需要綜合,才能應用;沒有應用機會的知識,根本就無法綜合。
由重塑常識科開始 反思課程的意義
作者:教育大同2023-09-13
近年教育界十分重視有意義的學習,跨學科學習也漸漸普及以提升教學果效,但常識科老師除了熟悉本科內容外,又要整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不容易,那不如由重塑常識科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