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座教授王于漸認為,香港今天遇到問題不是房屋問題,而是貧富懸殊的問題;這不是供應問題,而是購買資金不足的問題。
我發現政府似乎有意分心去處理一些結構性的民生問題,希望這些問題處理好之後,就可以減少暴亂的原動力。政府想着手處理的問題,一個是貧富懸殊問題,一個是年輕人的置業問題。
環顧全球各地,貧富懸殊惡化不是香港獨有,樓價高昂亦是不少大城市的寫照,我們卻不見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有如此嚴重的撕裂。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貧富懸殊和樓價高昂理應是香港政府自身的問題。
看香港還要看大局,世界大勢是中美之爭,香港只是一棋子,是事件之一,而歷史絶非僅依循某一條路線,同時必有許多事件,頭緒紛繁,各自前進。
我認為行政長官必須在下一份施政報告中回應這些深層次問題,例如加快增加房屋供應,即使不能即時解決社會矛盾,卻是治癒香港的第一步。
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環境讓經濟發展,政府要令其人民生活上感到滿足快樂。近日的百萬人遊行示威和暴力衝擊立法會,都是社會對管治不滿,向當權者提出一次又一次的警號。
英國學者雅克指出,香港在回歸後,政治上沿襲了殖民政府的管治架構,缺乏強有力的政治領導;經濟上延續了壟斷型的殖民地經濟,少數財團瓜分了經濟發展成果。
今次動蕩之後,希望政府認真內省,認識到以前曾經有效的「基礎建設,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套路今天已經不合時宜。
給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提供經費的大財團,長期以來都是全球化的倡導者和受益者。過去數十年,全球化為這些跨國企業創造了難以想像的財富,但同時擴大了貧富差距和社會不公平。
香港是一個一流的國際城市,無奈,管治水平不入流,令不少基層及中產受到無必要的痛苦。筆者看見這情況,真是感到十分無奈和悲傷。
「一剎那的光輝不代表永恆」,城市的繁榮是需要經營的;如果管理不善,就會拾級而落,中外歷史上皆累見不鮮。
當地球已千瘡百孔,我們需要教育更多學生以前衛又創新的科技,讓人類更健康與地球共存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官員卻暗地為意識形態絞盡腦汁,讓有為的教育工作者於死舊的制度下疲於奔命。
不論股市或債市,筆者認為聰明機智的投資者必須知道「自己身在哪裏」。
民粹主義者反權力精英,對外則仇外及排外,傾向孤立主義的狀態。學術界至今似乎還未找到一個簡單而精確的定義,來界定民粹主義,也頗難界定本土主義。
今天消費主要在歐美,財富也集中於歐美,形成了全球貧富不均,和全球消費不足。
政府坐擁過萬億元的財政儲備,但社會出現極度貧富懸殊的困境,政府無能才是本地貧富懸殊的最大原因。
香港財政有盈餘,但政府沒有善用。財政司司長的預算案應主動又進取地開拓土地、建設公屋,遏抑地產泡沫。同時建議政府派錢給長者,讓他們可生活在貧窮線上。
美國減稅對經濟的影響有待觀察,但對美國政府在財政收入方面的影響,卻是立竿見影的。
時下的00後和90後,從小就收到「殖民地時代好,現在不好」的信息,出現港獨思潮。社會分化,貧富懸殊加劇,使時下的00後和90後在一個物質富裕的社會,產生「生於亂世」的感覺。
《福布斯》雜誌公布2017年香港50大富豪排行榜,頭七位富豪的財富均與地產行業有關。
論本地社會的階級矛盾之尖銳和對抗之激烈,其實不下於中港矛盾。
本港在全球最不友善城市,在2015年排名亞洲第一,是否值得深入研究一下?
屯門熱夜日數比將軍澳多幾倍,計劃下交的電費亦會相對上升。
階層的傲慢之外,這個帖子也反映了,階層固化下,已經走到較高階層的人們,對後代跌入低階層,有一種恐慌。
古巴社會最大的問題並非貧窮,而是貧富懸殊。她直言古巴已不再是所謂共產主義國家,無論何時都是金錢掛帥。
這次政改以及佔中,特區政府是失去了整代年輕人,大約八成的年輕人,都出現信任及信心的問題。所以投資在年輕人的多方面發展相當重要——尤其是香港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