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美是人的天性,具象的美容易感受,但能細味體悟身邊抽象的美境意態,或許並非人人可以辦得到。
鳥是大自然一物,觸目可見,可是到了詩人眼中,竟生出無窮之意,發而為詩,就將一時所見所思所感的,衝破時間和空間,感發遠方,昭示來世。如此,詩歌,使鳥的生命延展永生,也就是鳥的天堂。
香港地方志中心於7月24日聯同58家公私營機構,舉辦「美麗香港」啟動禮,並由香港地方志中心主席陳智思及政務司司長陳國基為「美麗香港」四大主題活動拉開序幕,一同說好香港故事。
我們總是被各種起伏不定的情緒所支配,如果連自我控制的能力都失去,只是機械化地生存,這樣還算得上是活着嗎?
中醫學與現今的學前教育密不可分,絕對是值得推廣。
從李白詩中可以發現儒道佛的多元與包容,這對我們直視中國文化的核心是有幫助的。
陶淵明固然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體悟,但也有「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的感慨。那西方田園詩又是如何演繹田園生活呢?根據天人合一理論,人類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做田園勞動無非是尋覓到自身本源而已。
藉由科普書,還有動物的故事,讓孩子明白,凡是生命,皆是可貴而美麗的,那就會同情動物在人類至上的人造「法則」底下的生存處境,同理動物權益。
心淨則國土淨。願我們用慈悲與智慧的精神,好好珍愛我們共同的家園——地球,善待撫育我們的大地。
「般若」說「空」,常以「無自性」和「並非獨立存在」作為注解。
認得安心立命之處,有悲憫,有宏願,坦然面對、勇於承擔。人,要無愧立於天地之間。
父母用愛付出,孩子會學樣。衣服的功用是讓我們遮體,是一種禮節;再來是讓我們禦寒,保持溫暖,只要整理得乾淨,穿起來合身,用錢買回來的和撿回來的有何差別?
很多人都建議精舍裝設冷氣,我總是推辭;我認為,人要順應大自然,才是真正的生活,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倘若夏天不熱、冬天不冷,是違反自然現象。
學校是培育孩童成年成長的場所,亦應該同樣營造一個學習的營生環境,在一個自由空間中,培養學童有自立的意識和能力,這才是真正的春風化雨。
我相信,即使沒有相機,這景象也會深深地銘刻在我的腦海之中,每次在山中看晚霞,都帶給我很多的感觸。
為推動藝術文化,本欄將不定期推介新進藝術工作者,是次為讀者介紹的,是畢業於聖路易大學,於八個國家學習藝術,以大自然作為主要創作內容的陳詠然(Alice C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