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管理的力量始終在於以人為本,必須關注教職員工和學生以及他們對數據和資訊的需求,讓不同持分者了解到參與知識管理實踐的價值。
這次疫情本來是推動線上終身學習、遠距醫療、數碼政府等新舉措的絕佳機會,也是將香港進化成知識型經濟的重要契機,但政府就這樣白白浪費一場「好的危機」。但面對政府能力低下,其實還未至於一切皆休。
深信,上天關閉一扇門,便會打開另外一扇門。 天無絕人之路,在絕望煙火之中,仍會有一絲的希望。
企業只要及早冷卻危機,不再有壞消息出現,就會慢慢移離輿論風暴的核心,待事件告一段落後,就可以再度開展形象工程。
筆者按國家過往40多年為本國人民,以及對世界和平作出貢獻的政績看,這次應付全球碳排放的危機,是為己為人,是能化危為機的核心力量之一。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接受秦玥專訪,續指港大的主要目標是要創造一種文化、一種氛圍、一種環境,怎麼樣令好的學者到港大來能做好的學問,靜下心來不被其他東西干擾,這一點講起來很容易、但不容易做到。
即使客戶先前收到的贈品沒有問題,但收到「如此窩心、在乎客戶感受」的新贈品,對公司的評價一定大大提高,比做任何廣告宣傳都有效。
馬會主席陳南祿小結過去65年的人生體驗,以自己年少時藉行船見識世界的實例,分享「肯用腦就有出路」的體會;又大談在商界逾40年身歷「大風大浪」。
處事,不一定要盡善盡美,更不必面面俱圓,但一定要問心無愧,以至誠至善的心,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今次疫症襲港,有點兒不一樣。我們不是完全沒有聽到「有危就有機」,而是次數少了很多,甚至是少到令人覺得有點不習慣。
將來有影響力的人或團體積極推動「普教中」的師資方面的大革新,情況又可能會令我們這些粵語保育分子擔憂的;所以我們實在不能掉以輕心,以為「普教中」這個做法以後都不會再危害粵語!
本書特別關注的,是施政匯報中有關房屋的章節。這曾經是梁振英上任時的頭等大事,但是也是令他最尷尬的失敗事例之一。這份施政匯報說明了為何不可能預期有別的結果出現。
無可避免的結論是,人類文明在本世紀內──很可能早於世紀的中葉──必會有重大的轉折。然而,這個轉折是在有意識、有計劃、有秩序的情況下作出,還是在世界崩壞天下大亂時才被動的作出,其間有着巨大的分別。
人生上,不論在少年時,還在老年時,都會遇到不少危機,無可避免,只要懂得化解,就不會悲劇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