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 Jan 04 2025 03:50:1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青少年

正向的抗逆力
作者:彭智華2024-10-15
我們應該努力培養和強化這些正向的抗逆力,使自己更有能力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並成為對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人。
把綠色元素注入建築設計  北部都會區「地」盡其用
作者:余遠騁2024-10-14
世界綠色組織为推動青少年環保教育不遺餘力,希望學生通过社會創新發明概念空間設計比賽了解可持續建築的重要性,喜見他們構想出既環保又創新的建築設計,本會盼望政府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地盡其用。
少年的筆尖與鏡頭:探索Kaius的創作世界
作者:張灼祥2024-10-10
過去幾年,少年Kaius拍了幾部與青少年精神健康有關的短片,想藉此讓社會大眾知道,在這年代青少年的焦慮問題日趨嚴重。拍片之餘,Kaius嘗試撰寫小說,《Project Viro》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頌揚殘奧防自殺
作者:劉銳紹2024-09-16
我寧願看這些殘奧運動員教人心弦震動的生命力,比奧運健兒來港表演花式好看得多。前者令我感到人的潛力、意志和鬥志何等重要,必須發掘,發揮和發揚。
歐鎧淳等奧運泳手創辦Mind The Waves 提倡以鼓樂抒發情緒
作者:編輯精選2024-09-11
港隊泳手歐鎧淳、鄭莉梅和楊珍美創辦慈善組織Mind The Waves,提倡正確面對心理健康的態度,日前並參與「鼓動心弦  連結世界」鼓樂系列活動,希望以音樂推動共融。
情緒按鈕
作者:羅乃萱2024-08-04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按鈕」,當觸動時就會引發劇烈的反應。有時是因為上司的痛罵,有時是因為家人的要求,有時是因為陌生人的挑釁。這些突發的、措手不及的事情都可能成為觸發我們負面情緒的導火線。
透過工作體驗助青少年擺脫迷惘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05
青少年成長有很多不同需要,雖然工作體驗只是其中一部分,但這一部分對建立他們的人生職業志向,發掘興趣、潛能和強項非常重要。
教育=塑造?
作者:程介明2024-03-10
學校和教師無法決定學生的性格,也控制不了學生的未來。並非要為教育推卸責任,而是應該看到影響學生成長的各種複雜因素,教育只是其中之一。而這些複雜的因素之中,有些是不可控的。
逾400企業機構獲CDIA表揚 長期助青少年確認職涯路向
作者:編輯精選2024-01-23
CDIA表揚了超400家企業和機構,以表彰他們長期支持青少年職業發展,通過「Y-WE我才有用青少年工作體驗計劃」,為香港基層青年提供寶貴的職業體驗和指導,協助超過2,500名年輕人確認職業路向。
青少年綠化平台ESG競賽 推廣可持續生活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27
香港恒生大學ESG研究中心將舉辦青少年綠化平台ESG競賽,旨在提高中學對綠化平台計畫的認識、推廣ESG整合及「可持續生活」的概念,幫助他們更容易融合ESG及可持續發展在升學及就業的選擇過程。
你有沒有社交媒體上癮?
作者:郭一鳴2023-11-24
大眾傳播學學者麥克盧漢(McLuhan)說,媒介是身體的延伸,他還說,媒介即信息。對於媒體人來說,手機已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永遠保持手機在線,既是工作需要,亦是生活狀態。
長安三萬里 情繫中華上千年
作者:何漢權2023-09-22
無疑,《長安三萬里》是可用作認識歷史與文化的上佳活教材,但電檢處以刻板的評級制,將這齣電影評為IIA級,即兒童不宜,對於小學生而言,實在是錯失認知國史、國學、國情乃至國安的好機會,實感可惜。
文化自知.自信.自豪
作者:何漢權2023-05-26
不知唐宋元明清乃至苦難延伸逾百年的近代中國,以及新中國全民如何踔厲奮發,又怎樣理解「國學」5000年以來文化潛藏的韌力,並由此衍生的精神與價值,面對種種挑戰,屹立於世,創造世界獨特的中國文化與文明?
未來環境領袖的轉「廢」為源想法
作者:余遠騁2023-05-08
為啟發青少年關注廢物管理帶來的環境問題和影響及倡導綠色建築、節能減廢的理念,第九屆「社會創新發明 – 概念空間設計大賽」,鼓勵學生就推行金屬廢物智能回收提出創新的設計及想法。
青少年失業率為何偏高?
作者:曾國平2023-04-29
自1985開始,一直就「居高不下」,總是比香港整體(即15歲或以上)要高。為何年紀愈輕,失業率愈高?
孜孜追求健康公平的Michael Marmot
作者:編輯精選2022-12-13
今年,中大授予Marmot教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肯定其在公共衞生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他在大會上發表致謝辭,分享自身經驗,鼓勵畢業生繼續前進。
走出深水埗
作者:郭一鳴2022-07-08
在香港這個人均GDP 4萬多美元、政府財政儲備高達9000多億的富裕社會,這些孩子連基本生活都缺乏保障,居住環境惡劣,正常學習受影響,他們與其他同齡人相比,很難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人生的路
作者:黃珍妮2022-06-10
女孩子14、15歲這種年紀,嘗試為自己定下目標,於是人生的路便這樣子走了一條出來。未必是一如所願,但是,有目標總是好的。
2019冠狀病毒疫情對青少年家庭、身心健康及學習的影響
作者:何瑞珠2022-06-04
現時學校已全面復課,筆者觀察所知,大部分學生在經歷停課後更期待回校,亦更珍惜師生在校園共聚,如何安頓青少年的不安及焦慮,正是教師的最大挑戰。
林少峯博士X林冠傑中醫師:新冠導致腦霧、焦慮、抑鬱症 家長如何處理青少年情緒問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28
經歷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學生在家上課,大人在家工作,每天遠離社群,人們的情緒健康容易發生問題。而不少新冠康復者還會有腦霧的情況,到底如何處理?一齊聽聽教育心理學家林少峯博士的建議。
善變
作者:黃珍妮2022-04-02
有些事父母不用大驚小怪。如果他們喜愛一些可以培養的興趣,父母也不用阻止,年輕人試過了,也可能自己主動覺得沒趣,未必會沉迷。
木匠?園丁?牧羊人?
作者:程介明2022-02-18
家長對兒女的態度,簡單分為「木匠」與「園丁」。甚至延伸成木匠──工程師──園丁──建築師──牧羊人──放手,親愛的家長,你願意扮演哪種角色?這些,對教師來說,不也是很好的參考嗎?
羅乃萱:為青少年打好品格基礎 在當今紛亂世界站得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13
現今社會挑戰重重,對於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尤其無處適從。羅乃萱認為,教好下一代品格才是首要的,有穩重的待人接物,無往而不利。
掃巷望氣看百年照片
作者:張建雄2021-07-26
看美國人上街的照片,精神面貌差矣,怨氣十足,奉獻精神全無,跟中國青年的精神面貌,神清氣爽,生來就是享福的,但不忘記奮鬥相距甚遠。
應對港青精神健康危機刻不容緩
作者:宋恩榮2021-07-20
我們不能讓意識形態及政見凌駕於心理復康和精神健康之上。若要我們這城市修補裂痕、穩定大局,我們需要的是同理心及愛護情懷。
多些《聲夢傳奇》式磨練
作者:李偉民2021-07-02
我們的年輕人,只要拿出《聲夢傳奇》參賽者的態度來面對生活,放下成見、自卑或自大,沒有躺平主義,專心「引體上升」,你們將帶領香港突破!
放手:爸媽最艱難的功課
作者:編輯精選2021-03-27
眼光轉向自己,爸媽也是獨立的存在,放手,才會發現生命的彩蛋。
2020《施政報告》評議──青少年發展及教育
作者:馮文正2020-12-02
特首本年的《施政報告》在押後宣讀個多月後,終於出爐了。我們今天利用一些篇幅,講述一些對青少年發展及教育方面的看法。
弘道養正
作者:鄧兆鴻2020-11-04
教育的重點應在「道」之上,在正道之上。正,「以一止之」,不偏不倚、無誤、中正、典範、合理。是以教育應要「弘道養正」,作長輩的、當領導人的也應弘道養正。
北歐爸媽育兒法則 孩子能吃苦才懂感恩
作者:洪 蘭2020-08-29
生活在艱困地區的鳥類,為何更善於屯糧藏食?社福完善,芬蘭父母為何還積極讓孩子做志工?唯有早點嘗過苦頭,才能體悟生命與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