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老人長壽問題,很多人視之為社會的負擔,老人家是「負資產」。胡教授則覺得:「我們需要重新想像,建立一個綜合性推廣的社區。」
D-Day時我剛滿兩個月大,住在地球另外一邊,一同受由日本帝國主義發動的大東亞共榮圈戰爭蹂躪的中國重慶,感同身受。白駒過隙,我今天已屆80歲。要達到高壽,除了良好的基因遺傳,還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香港存在地區層面的社會經濟不平等狀況,意味目前的行動和努力尚未足以有效、公平地改善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總括而言,香港迫切需要採取全面的政策措施,以促進健康老齡化。
巴菲特的夥伴,99歲的芒格,雖然已坐輪椅,頭腦清晰得很。他最大教訓是一生都要躲開有毒(toxic)的人和事。
日本熟齡離婚趨勢愈來愈流行。不少女性認為她們看透了婚姻,從以前將生活重心放孩子和丈夫身上,變成放回自我價值與滿足的層面上,找回自己的初心。
不再患得患失,不必結黨結派,說自己想說的話,成為自己的主人。不再懼怕與眾不同,也能甘於平凡知足,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周熙文教授團隊與海南醫學院合作發現,維持胰島素敏感性從而提高先天免疫系統功能,是多種族極端長壽和百歲老人的共通點。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醫學院和理學院的6個研究團隊,獲美國國家醫學院頒發健康長壽催化創新獎(香港)2022,囊括香港區10個獲獎項目中6個。
醫學並非信仰,醫學是根據證據行醫。話雖如此,這也不代表醫學全然為真。我們現在之所以採用這些療法,乃是基於大量證據證明它們的用處。光是宣稱它如有神效,稱不上理由,一點也不!
體力好的長者,就算80歲仍然行得走得,可以跟朋友享受戶外活動如行山。要能夠延續行得走得的活動能力,長者必須要積極做些肌肉力量的鍛鍊,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負重或力量鍛鍊。
我們期望政府、慈善基金及醫療社福同業,藉着疫情這個契機,試驗及發展更以人為本的智齡科技,並開發及推廣更多回應社區居家長者及護老者需要的產品及服務,攜手協力讓本港長者們度過真正福壽雙全的美滿人生。
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副教授張群湘中醫師為大家講解養生之道,深入解說《黃帝內經》理論,如何透過五方面的陰陽調和,達至養老、延老之法。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不在於生命的長短,而在於自己為世間付出多少。
影響長壽的因素很多,其中遺傳因素佔上一個重要部分,那是我們無法改變的。但後天部分因素卻在我們手裏。
現代人壽命愈來愈長,人生規劃也更不一樣了。但長命百歲的臥床是禍不是福,除非身體健康,未來教育除了知識與品德,4Q更缺一不可。
巴菲特的投資夥伴,蒙格談婚姻最有意思,「和誰結婚的決策事關人類的幸福」,是一生最重要的問題。
不搞壽宴殺生,應如何正確孝敬老人,讓老人多福多壽呢?
用不着任何研究或統計數據來說明,我們都明白現在的情況,老化隨處可見,年紀愈大愈明顯。
人生在世,脫離一切自私、追求的煩惱,為人群而生活,才能自在、輕安,真正發揮人生價值,是真正的人生。
為了延續壽命,大多數人會是豁出去,只要能做得到,什麼都不介意做。有財力的,不惜花錢買命。
「人為什麼要生存?」不單是哲學家才思考的問題;百歲人生有什麼意義?需要每一個人自己去回答。
長者的家居照顧也是非常重要的,無奈,不是每位長者都有子女或外傭照顧。
香港人口老化速度相當快,加上本地市民的預期壽命頗長,如果在退休前未能適當地做好資產配置,長壽可能變成噩夢。
生命是獨特的,很顯然,對生死學的講述及傳播,不能簡單以科學化的態度論之,必須是以每個人的存在經驗來印證。
男性較封閉自己生活圈子的模式,會否是影響到男性不及女性長壽的其中原因呢?
書法是一種提高個人修行的媒體,增長個人識見之餘,也有助精神內涵的鑄鍊。
長者要及早進行肌肉力量鍛煉,以減少少肌症的風險。
生命的第三幕,人們以為是空洞、單調、無聊,並刻意活得如他人所料一樣,其實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