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導項目及團結香港基金中國文化研究院分別推出網上興趣班及教學資源,令學生可以善用時間,停課不停學。
在美國策動的顏色革命失敗之後,香港的大學教育應真正地好好推行通識教育,而不是禁制中國化。
通識這樣的科目,原意是為了讓學生拓闊知識基礎,啟發學生思考,令學生有學習的興趣,但到頭來只為應付考試,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違反原意的。
回歸20多年,政治衝突、社會矛盾越發激烈,整體社會需要重建新秩序,各項體制變革需要改革魄力與充分承擔,學校體制既需要發揮釜底抽薪的角色,也需要重整課程與教學的急需。
當通識教育科放在新高中學制內,學生在中四修讀通識時,只經歷了初中三年的基礎性學習,知識水平、成熟程度和思考能力只屬初階,不少同學連寫一段有完整推理的文字也感困難,對社會和科學等方面的知識也嚴重不足。
《施政報告》提出改革通識科,教育局已提出改革方案。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則認為,應要廢除通識科,一起聽聽雷教授有什麼意見。
近期香港教育局公布,對推行已十年的通識科進行改動,筆者認為本次教育局對通識科改動的措施,是敢於面對問題,對準問題所在,大改動是大有利於學生的學,以及教學專業教師的教。
從教育專業角度看,通識科的設立就如特首所言第一天已經出事。不過,筆者所指的不是政治化的問題,而是整個新高中課程規劃的缺失。
政府宣布將改革通識科似乎在市民意料之內,但在某個意義上,這不應是討論的終結,而是一個更廣泛的探討的開始。不過,由於這次宣布「動手術」匆匆忙忙,到目前政府尚在解說之中,則引起社會擔心政府並未做好準備。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認為特首《施政報告》講的是長遠規劃,市民可以即時受惠的項目不多,市民不見得對報告感到興奮。
政府對通識科施大手術,連名稱也以被污名而要更改,充滿撥亂反正的意味。特首林鄭月娥強調,此舉並非政治凌駕專業,而她也不是收到中央指示去做。既然如此,容我以教育角度談論通識科的「亂」和「正」。
是次政府提出的通識科改革恰如其分,着力培養學生明辨慎思及理性分析的能力。通過改革,希望能引導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通識教育作為幫助學生拓展知識、加寬視野的跨學科教育方法,不應成為社會大環境的「替罪羊」。對通識教育的改革應在基本知識方面下功夫,求真求實,減少遊談無根式的空論。
中國認為:香港的「高度自治」不能放任不管,其中一個原因是特區政府錯誤造就「通識教育」,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造就了反對中國、倡導港獨、大江東去不再回頭的一代。
港府不斷加強部署的內地交流活動,不單要更多學生去,老師也要去。我忽然想起一句唐詩:「古來征戰幾人回?」今天且看:洗腦幾人奏效回?
《施政報告》中既然觸及通識科,估計政府是要作些整頓了。我看整頓的選擇不外乎幾項︰一是乾脆廢了此科;二是把此科視為選修,不是必修;三是對其內容及考卷作出改善。
在談及《港區國安法》的部分內,《施政報告》重申官方立場,包括立法是因局勢到了「非中央出手不行」的地步,立法後香港恢復穩定,而法例不會影響市民繼續依法享有言論、新聞、集會、示威、遊行等自由。
通識科考試評級改為「及格」與「不及格」的意見由來已久,是一個從專業角度出發的建議,早在2003至2005年的諮詢期已廣泛討論,其由來跟今時今日的政治問題無關。
教育界對通識課莫衷一是,比較「中立」的校長或者教師,願意放下成見,為了盡量給學生一個較為完整的圖畫,兩種對立史實與觀點,都給學生講。
純粹從政治體制角度看,香港這個非主權特區不是百分百符合主權國家所實行的「三權分立」制度,是有一定道理的。問題是,為何這個論述不在香港回歸時說清楚,而是相隔十多年後才因應政治氣候改變而「撥亂反正」?
在整體成績的百分比跟去年相同、中文和英文科學生表現跟去年相近的情況下,通識科竟然史無前例地出現大倒退。是考生真的退步了?
批判思考是批判嗎?這個問題不好答,因「是」與「不是」也各有正確之處。表面看來,「批判思考」這詞組理所當然含有批判的原素;若否,那就不應稱作「批判思考」。
估計港區國安法日內將完成整體部署,七一後會有新局面,香港從此不再一樣。
最近小學發生了「錯解鴉片戰爭」一事,令人嘩然,也有人認為小學的國民教育不足、老師不懂科學、課程呆板乏味…… 作為中學通識科的「前線」,小學常識科實應積極改革。
「你是否同意」、「利多於弊」這些均屬通識化題型,並不適合中學歷史科的考試。有歷史科老師指出,歷史科要求同學有批判性思考云云,涉及科目的課程及評估指引,正正是教育通識化的核心禍害,需要正視。
我們的管治者使用威權主義的手段來閹割掉這座城市的一部分靈魂。要為更黑暗日子的來臨做好準備,我們原來的生活方式,正一步步被摧毀。
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試卷問考生:1900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參考資料後,這你是否同意這說法嗎?這條值8分的問題,我覺得放在通識科可能更加適合,但教育局的反應,絕對是「小題」大做。
我從美國回港後這十多年來,一直關注及跟進通識科的發展,發現通識科已成「怪獸科」,問題罄竹難書。
政治理念猶如信仰,因牽涉太多主觀感性,難以理服,只能祈願呼喚眾生隱伏之道德良知,牢記興家之本在於和,復以群體福祉為依歸,重建破碎的香港,為後世開太平。
為減低通識科評核的主觀性,令題目更加多元化,當局可考慮加設更多短答題,除考問現時常見的數據分析和邏輯推論以外,也可以直接考問本科的重要知識和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