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短,掌握一個技藝不是目的,豐富多彩過這一生才有意義。
我則鼓勵她們要培養we time,花時間跟老公一起,看看電影,逛逛商場,甚至發掘共同的夢想,不要把退休老公掉在一旁啊!
人在爭吵時,兩個人都不理性,很容易「出口傷人」,所以盡量不要在生氣時爭論。但也不宜拖得太久,因為過了一陣子,同一個主題出現,大家又會翻舊帳,舊事重提的了。
孩子原本有好奇心,對世界的知識充滿求知慾,不應懼怕讀書和學習。但如果父母和學校把學習和功課、考試拉上關係,若他們考不到好成績便標籤為「懶惰」,只要他們成績落後了,就會害怕學習。
透過有系統及主題式的家長教育課程,可以發展校本家長教育資源,並建立正向家長教育的文化。
為孩子選擇適合的學校,而非人云亦云選擇名校。
如果真的是希望兒子可以繼承父業,不如問問自己哪一個才是自己心底裏的真正事業。
卓越教學獎也許是一個極大的肯定,但對航海學校的老師而言,學生的成長才是最大的滿足。寄望學生都能明白老師教學的苦心,好好用功,不要辜負老師的努力和期望。
兒童創意表現最大的助力應該是家長鼓勵、正確學習形式和爭取表現機會,「才能」的差異不是關鍵因素。很多個案都證明:人與人的差距,最小的是智商/天份,最大的是堅毅。
老師和家長都必須花點心思引導,才能讓繪畫成為孩子的終身喜好。不然,在初小之後,大家便會看到很多孩子的興趣轉向工藝、設計、雕塑類型的學習,甚至對藝術創作日漸疏離的普遍現象。
老師及家長如何與學生同行,向來是教育界的大詰問。今集《冷思熱話》惲福龍校長與蔡惠琴太平紳士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以及家長怎樣發揮導師作用。
黃啟樂指出,中學時主修美術,不是體育。誰說喜歡藝術的學生,不可以成為長跑好手?小說家村上春樹也可以參加國際馬拉松(雖然不會有機會獲獎)。
學佛禪修只學不練是永遠無法獲得佛法帶給我們真正的利益的。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必須要用心投入,效果才會發揮得更好。
作為諾貝爾獎和一丹教育學獎的獲得者,卡爾‧威曼認為,良好的環境、優秀的師長、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廣泛的興趣愛好是他取得碩果的主要因素。
耶基斯的多德森定律指,適當的壓力可刺激行為動機,成為提升表現的推動力,而許多人處理壓力時,並未有這種轉化。今天,我們以思維模式、人際關係、多元活動及靜觀四個密碼來拆解情緒與壓力。
「知識」並不等於「智慧」。108課綱強調「素養」教育,回歸最初,其實沒有任何事比「態度」更重要。
霍蘭德教授認為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不可分,只有發掘人的內在興趣和熱情,找到與興趣融合的職業,才能提高人們的工作積極性、發揮潛能。
教育改變命運,有兩種解釋,一個是教育提高了你的能力,改變你的命運;一個是教育給了你學歷,這個學歷説明你改變了命運。
閱讀,是按讀者自身的不同需要,在不同時空中,進行不同形式的閱讀體驗:隨意式閱讀有時,功課式閱讀有時,探究式閱讀也有時。
人生真的沒有白走的路,用心走過,自有收穫。
為了獲得真正的學習,學生必須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參與,對問題有深度地關切,只有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應用情境中,知識才會變得有用。
如果在這個時期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而硬性地安排太多運動項目,而且又要求他們在這些運動比賽中及早取得成績,那往往會弄巧反拙,令他們長大後,也不會再碰這些運動。
在閱讀教學實踐中,優秀的語文老師起着關鍵作用,因他們能在閱讀教育課程內容、教材和教學方法上,有清晰的概念和有效的施教策略。
我們的社會太重視結果,忽略了過程;太在意比較,漠視了個性。一趟芬蘭之旅不會讓我變成教育界的超人,但確實讓我反思和警覺更多,願意嘗試改變。
如非興趣所在,一個人一生沉浸在枯燥的學業世界,為的是將來做一份自己也沒把握會得到工作滿足感的所謂終身職業,這樣的風險不也是很高嗎?
每一個人的人生路途都是在摸索,每日在探究中成長的自我,沒有速成,更沒有天書,沒有什麼問卜迷信測命,每一天的路是每一天走出來的。
「閱讀大挑戰」計劃由優質教育基金支持,透過建立網上兒童文學讀後測驗庫以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高階思維和閱讀理解能力發展。
當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為什麼有那麼多壞毛病時,先好好檢討一下自己,也許就會找到根源所在!
孩子不管不行,但不能管得太多。興趣是自己產生的,不是外來的;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必然的興趣同偶然的機會結合,就能成就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