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自我中心

一位基督徒的問題
作者:常霖法師2023-02-28
不管做任何事都以利益眾生為主,即是佛法說的慈悲。當我們知道在適當的時候,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這就是智慧了。
校園復常
作者:陳玉燕2023-02-23
2023年2月13日,對學校來說是個紀念日。學校預備了一份紀念禮品送給全校師生──那是一枝種子鉛筆,筆頭藏了幾顆植物種子。我藉此勉勵同學:要以筆描畫未來,寫下人生新一章。
少年十五二十時
作者:陳家偉2022-09-30
最近教育局拍了一輯《少年頌國慶》的短片,由香港多間中小學合作,以中華文化展現梁啟超在1900年寫的《少年中國説》。「英雄出少年」,但英雄和人才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誕生的。香港的下一代,要把握時間。
現代社會的孝道──從福建小學推行「孝道」課程一事說起
作者:施林海2022-09-17
有關孝道的論題,涉及兩個層面,一是現代社會是否需要推行孝道,二是應該如何執行,前者是價值原則,後者是具體細節。分清兩者之内容,辨清兩者之主次,有助我們對於該事件之深入了解。
「麥當勞父子生日會」事件的重要啟示
作者:施林海2022-08-27
父母和孩子之關係,本質上該是相輔相成的「命運共同體」,而不是個人主義的「唯我獨尊體」。追求孩子利益最大化,往往帶來孩子和家庭利益的最少化,結局雙輸。我們要走出「零和困局」,才能達到最終的「合作共贏」。
回到現實──既簡單又複雜的青年,既複雜又簡單的大人
作者:施林海2022-07-31
此階段我們更需要的是元認知,即是關於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以抽身出來的立場來看自己那些貌似合理的思路,想一想我為何會這樣思考。
單純的「孩子」?純真之外的複雜面向
作者:施林海2022-07-30
「人們企圖在對『兒童』的詩意建構中安放自己的破碎靈魂,但這個『樂園』卻是虛偽的,它天真美好裏暗藏着專制的恐怖。成人也會無意識地希望世界變得『單純』些,以減輕價值判斷和分析上的負擔。」(米蘭·昆德拉)
文化藝術開拓偉人陳達文:香港要成為文化中心,香港人的內涵仍缺少了什麼?
作者:李偉民2022-07-09
陳達文博士希望,香港度過了100多年後,能夠也來一次Renaissance,讓所有香港人,一同思考,我們天天所生活的城市,到底對自己、對家人、對別人、對國家,又有什麼新的意義呢?
我的修行路
作者:常霖法師2022-06-28
長期自責會逐漸在心中形成一股負面能量,對修行不單只沒幫助,還會被這股能量打垮。到後來覺察自己的心力愈來愈弱時,連身體都承受不了而發出警號,面對永遠做不完的工作,我應該怎麼辦呢?
在戰場上要學會放棄自我
作者:艾雲豪2022-02-10
16歲就成為職業球員的阿加斯(Andre Agassi)1986年出道,但在1994年就像已經走到盡頭。他在行為上反映了什麼錯誤思維,導致虎頭蛇尾的結果?他又如何改變,重登網壇的名人堂?
盡快走出Comfort Zone
作者:彭智華2021-09-17
人類追求舒適的生活可以說是無可厚非,但我們現今的生活可能使大家很安逸,令我們缺少面對生活上的鍛鍊或考驗,而導致愈來愈重視眼前的舒適感覺,長遠反而收窄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後疫情下的入學預備 別忽略孩子的情緒
作者:吳凱霖2020-09-10
孩子回校的日子臨近,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何幼稚園高班及小一會比小二、三較早回校?
你的寵物和你不一樣
作者:編輯精選2020-08-08
如果增味劑聞起來特別有吸引力,狗會立刻明顯的陷入狂熱,主人便認為這種狗食很讚。但實際上,可能只是聞起來很讚而已。到底,增味劑取悅的是誰?
無我有我大有不同
作者:張建雄2020-07-02
佛教大乘佛法,論「空而不空」,空者無我,不空者是救世事業,如管理一個國家。
各家自掃門前雪?
作者:陳家偉2020-03-17
世上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信念的人多,願意做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人少。
服從多數非金科玉律──感情判斷的七種陷阱
作者:楊興安2019-12-28
一般人奉為金科玉律的「少數服從多數」,以為一定沒有錯。但事實並非如此。
10優港姐麥明詩母親麥何小娟:「家境」好 孩子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8-09
家庭學習環境包含很多,不同刺激孩子學習的工具,令孩子可以尋找並堅持他們的興趣,和父母對子女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