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 Jan 03 2025 23:59:59

Tag: 社交距離

新增確診7月以來新高 當局縮短隔離日數至5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2-08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2月7日(周三)公布「新10條」優化防疫措施,幾乎完全取消核酸檢測及健康碼查驗,而香港亦跟進放寬防疫限制,但現行社交距離措施及口罩令等維持不變。
4位港大專家倡自然感染與疫苗接種 產生混合免疫
作者:編輯精選2022-07-19
除非住院人數、深切治療部入院人數或死亡人數急劇增加。否則,無論變異或病毒的情況如何,社交距離措施(不包括戴口罩)不再必要。
林鄭月娥:竭盡全力 創造領導人訪港有利條件 陳肇始:入酒吧夜店需出示快測陰性證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14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重申,當局在外防輸入方面做得很嚴謹,至6月底都不會再調整或放寬措施。下午會發出新一期14天的社交距離措施,到本月20日之後,又會再公布新一期通告,以便跨越7月1日下一屆政府在接任。
新冠疫情導致幾多額外死亡?
作者:徐家健2022-05-04
一個地方的防疫控疫措施有幾有效?看的應該是額外死亡而非官方數據。曾江的死因不會是新冠病毒,算不算是防疫控疫措施下的額外死亡?
徐德義:長者接種疫苗不理想 27萬人從未打針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31
第5波疫情至今,確診雖比最高峰低,但政府呼籲市民不可掉以輕心,疫情仍有反彈可能性,不能鬆懈。另外又爭取在4月底前,將70歲或以上長者及院舍院友首劑疫苗接種率推到九成以上。
新增8841宗陽性 劉澤星:疫情高峰已過 放寬仍須謹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26
新增個案包括3884宗經核酸檢測確診病例,另有4957宗快速檢測陽性的呈報個案。再多139名患者離世。新冠疫苗顧問專家委員會召集人劉澤星表示,第5波疫情高峰已過,但死亡人數仍高,重申疫苗可保護長者。
林鄭月娥:全民強檢新安排 未來數天將交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17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第5波疫情出現非常多確診個案,目前仍然要循減少感染、重症及死亡的方向,加強治療新冠患者的能力。未來數天並將向社會交代全民檢測最新安排,屆時會一併交代防疫措施的最新安排。
中大、城大疫情研究小組建議:擴大疫苗接種  收緊社交距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10
中大、城大研究指出,若社交接觸程度一直維持在過去兩星期的水平,由Omicron引起的第5波疫情將導致超過300萬人受感染,以及超過17萬人得重症,但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後,最多可令感染人數下跌至1100。
新增33宗確診 7宗涉輸入相關個案 生日會群組170人全送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1-07
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表示,至今本港已錄得140宗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個案,由最初2宗源頭感染個案在社區蔓延,至今出現最少3條兩代或以上的傳播鏈。希望市民配合社交距離措施,停止不必要聚會。
與古董收藏打卡自拍
作者:編輯精選2021-11-06
中國古典家具乍聽是個枯燥的學術領域,但其實它有非常現代的一面,就連丹麥的現代主義風格家具都從明代家具中汲取靈感。兩依藏博物館是一家體會中國古典家具的好地方。
勸公僕卻迫市民 谷針政策惹民怨
作者:王永平2021-05-03
論語有一句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個道理也適用於有責任帶頭抗疫的政治官員和公務員身上。
疫情下如何照顧幼兒情緒和社交需要:幼稚園的經驗
作者:黎淑儀2021-03-18
在課堂因為疫情而需要轉為網上形式時,整個教學模式也需要隨之轉變。
抗疫因時制宜,得失一念之差
作者:鄭宏泰2021-02-06
預防疫苗面世,帶來曙光及希望,是形勢轉捩點,也是對政府之考驗。特區政府能否痛定思痛、亡羊補牢,且拭目以待。瘟疫有後遺症,社會須面對家庭破碎等現實。即使傷痕有朝癒合,傷痛烙印也永難磨滅。
抗疫九月 精準防控
作者:林鄭月娥2020-10-25
面對香港的疲弱經濟和急速惡化的就業情況,特區政府在處理抗疫持久戰的同時,會多管齊下力保經濟。
民調兩極化,特朗普「染疫」會否變「助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0-05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確診新冠病毒後,多個民調顯示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支持率擴大。Ipsos民調則顯示55%受訪者認為特朗普對疫情沒有說真話;65%受訪者同意,如果他更認真對待疫情,可能不會被感染。
聯繫感代替社交距離──重建和諧校園與個人幸福感
作者:鄒秉恩2020-09-30
自2020年1月肺炎疫情在港爆發開始,香港人已經歷了一段頗長時間的「社交距離」,原有的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繫、社交網絡、個人幸福感以至身心靈健康等都被削弱得體無完膚。
港府放寬隊際運動宗教活動聚集 強制檢疫令延至12月31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9-29
政府宣布放寬部分社交距離措施,宗教活動有條件恢復,在教堂及寺廟等舉行宗教活動時,參與者人數不多於處所可容納人數的5成,除宗教禮儀外,不可供應食物或飲品。
居港旅遊作家麥蘭恩:白切雞比新冠病毒更強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9-14
旅居香港多年的美國旅遊作家麥蘭恩觀察所得,儘管香港經歷了沙士病毒、禽流感、豬流感以至最新的新冠疫情,但傳統市場仍能倖存,並仍供應活雞,反映白切雞等傳統口味具有強大生命力,甚至較新冠病毒更強大。
距離之必要
作者:林沛理2020-09-03
與人交往要做到親疏遠近得宜,已成現代人必須學懂的生活技能。心理學家稱之為與「國界線」相對的「私界線」。
回望三個星期──籌謀與病毒共存的時機
作者:林超英2020-08-16
到了現在疫情下降的階段,我們需要讓各行各業在採取安全措施下陸續復業,同時理解和接受長期有少量新確診本地個案冒現和纏擾我們,這是無可奈何的現實處境。
快餐店推「點餐口罩」、「三倍洋蔥漢堡」 讓顧客自動保持社交距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8-13
新冠疫情令餐飲業大受打擊,美國快餐連鎖店「漢堡王」(Burger King)想出妙法,為顧客提供預先印上他們點選餐飲的訂製口罩,戴上此口罩不用出聲便可點餐,減低了飛沫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
陳家亮:疫情中的一點光
作者:編輯精選2020-08-11
不少市民感到身心俱疲、焦慮,甚至出現抑鬱的狀況。但在這灰濛濛的環境下,我們真的絕望了嗎?
袁國勇:針對疫情高危控制點,實行控制措施
香港大學微生物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疫情開始回落,但警告市民不能掉以輕心,政府更要加強源頭控制,包括邊境控制和社區擴散控制,尋找所有高危控制點,實行有針對性的措施。
食飯之亂
作者:曾國平2020-07-31
也許政府的邏輯,非普通市民可以理解。飲食業不明不白成了防疫抗疫的犧牲品,只能大嘆倒霉了。
防疫:勿以為洗了手就安全
作者:余遠騁2020-07-25
在新冠疫情下,保持雙手清潔是不能忽略的關鍵措施,然而很多人只懂洗手,不會乾手,反而令到雙手愈洗愈髒。
科大研究:社交距離限制放寬 全民戴口罩防第二波疫情爆發具迫切性
作者:編輯精選2020-05-18
科大研究最近發現,全民戴口罩是具迫切性的非藥物解決方案,可以在沒有任何有效疫苗或治療方法面世之前,遏止新冠肺炎傳播或防止第二波疫情爆發。
從社交距離到心靈契合
作者:何漢權2020-05-13
回到課室上課的第一天,師生大可不必先趕科場,追趕功課。世紀疫情下,倒是互動生命教育課有必須。
國安部智庫報告:疫情下反華敵意高漲 或引發中美武力對抗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5-05
在中美兩國因新冠病毒源頭而爭論不休之際,兩國關係更趨緊張。據路透社報道,中國國安部一份內部報告提出警告,北京將面對因新冠病毒疫情而高漲的全球反華敵意,恐怕會引發中美之間的武力對抗。
訂保安守則 堵視頻會議漏洞
作者:黃錦輝2020-04-28
不管線上或線下的商務會議都必須要循規蹈矩進行,不然的話便會秩序大亂,造成訊息混亂、資料外洩等不良局面。
當抗疫必須長期 什麼才是新「正常」
作者:呂大樂2020-04-21
當社會發覺,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終極方案的日子遙遙無期時,人的想法便會轉為評估風險,重新計算成本與回報,再次界定所要承擔責任的範圍,然後定出一個新的「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