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曾蔭權

張炳良:區議會改制 模糊政治已去?
作者:編輯精選2023-05-08
張炳良表示區議會如何改制都好,總不能僵化視為政府地方管理上的依附/執行工具,官意主導一切,否則應乾脆廢除民選議席。保留部分民選議席,就擺脫不了「模糊政治」的色彩,這不以法定職能或長官意志決定。
回歸25周年 香港創科發展回顧
作者:黃錦輝2022-07-01
所謂「人生有幾多個十年」,第6屆政府任重道遠,新上任的李家超必須好好把握大灣區以及「國際創科中心」的機遇,為香港經濟持續增長努力,提升本港國際競爭力。
房屋問題重中之重 周永新:李家超可汲取教訓達成目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4-26
港大榮休教授周永新指出,李家超必須明白,解決市民的住屋困難,並不單是一項民生議題,更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和穩定的重要措施。從過去幾任特首的經歷,可以汲取四項教訓。
荷蘭水蓋有沒有通貨膨脹?
作者:梁天卓2020-10-10
到底特區政府每年分發的荷蘭水蓋有沒有淪為豬肉獎,出現通貨膨脹的現象呢?我們看看數字吧。
曾鈺成:迄今對回歸23年的失敗依舊缺乏全面檢討
作者:劉寧榮2020-08-27
政治這事有時候是不能完全按我們的理性進行的,看來我們香港的局面可能要壞到最壞的地步,就像廣東話說的「衰到貼地」,我們才可以反彈、覺醒,才能明白我們的路不能再這樣走下去,一定要改變我們走的路。
曾鈺成:未能實現普選造成香港難以管治
作者:劉寧榮2020-08-25
曾鈺成認為,香港和新加坡在民主概念上大有不同,選民評價局長的表現,是看他推出來的政策能否成功,因此官員擔心的是立法會夠不夠票通過,所以他們先去立法會拉票,而不是到社區去拉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周梁淑怡:政府未能化解社會分裂 幾任特首難辭其咎 《灼見政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7-29
回歸23年香港產生了四位特首,自由黨榮譽主席周梁淑怡對四位特首有不同評價,對現任特首林鄭月娥感到失望,指她在民生問題上未能做好,特別是房屋問題。周太對《港區國安法》亦有不同睇法。
十年一覺加息夢 空餘樓價未跌情
作者:陸觀豪2020-04-10
10年以來,特區3屆政府着力解決房屋問題,卻徒勞無功。癥結是以壓抑需求為本,寄望美元掉頭及加息解困。如今十年一覺,美息打回原形,疫症肆虐,環球經濟陷衰退邊緣,倘不知變通,讓監管從寬,香港不易跨過難關。
理財新哲學 財爺新角色
作者:曾鈺成2020-03-09
財政司司長宣布,未來連續5年,政府開支都要大於收入,而且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遠高於以往。這會不會牴觸《基本法》?
問責制四大問題 是時候改革了
作者:葉劉淑儀2019-11-08
歷屆下來,問責制給人拉雜成軍之感,問責官員的名單是長了,但很多人只是做了一屆便離任、轉行,來去勿勿,反映「卡片靚、轉行易」,卻沒有政治承擔及忠誠。
你不搞政治,政治搞死你
作者:曾鈺成2019-09-09
四仼行政長官當中,曾蔭權最重視「心戰室」的作用;也只有在曾蔭權仼內,香港沒有發生大規模政治風暴。
為何中央管治不好香港?
作者:彥山2019-09-06
勸告香港的年輕人,你們的出路不是現時能否 「直選」,在於新香港要學習、參照深圳未來30年的大規劃大發展。
曾蔭權公職失當案終極上訴得直 獲撤控罪 毋須重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6-26
曾蔭權就公職失當罪,向終審法院提出終極上訴,今日終院頒下裁決,裁定上訴得直,撤銷控罪;由於曾蔭權已完成服刑,不會下令重審。
「四無」特首林鄭月娥
作者:關焯照2019-06-21
林鄭根本不會聽取別人意見,過度的自信亦令她目空一切,最終她在修訂《逃犯條例》一役遇上滑鐵盧,大敗而回。
林鄭可有在APEC與彭斯交談?
作者:王永平2018-11-21
我相信市民有興趣知道,林鄭特首在今次APEC峰會,可曾利用這個場合,增加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對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保持高度自治的信心?
曾蔭權無法逾越的那一關
作者:葉劉淑儀2018-07-24
事實上,雖然特首的年薪只有400萬,比金管局總裁還少一半以上,但其實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隱藏福利。
顧汝德:董建華和曾蔭權為何落得如此結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22
2012年,曾蔭權像前任的董建華一樣,面對誠信破產的局面。他在立法會也作了扮無辜的自我批評。但是,即使承受這樣的屈辱,也難為他爭得同情。
阿茂整餅
作者:陳景祥2018-06-21
樓市最近發生了什麼事,要政府突然下決心研究開徵空置稅?
空置稅無助解決樓市問題
作者:梁天卓2018-03-25
要真的「牟取暴利」,那就要在沙士時囤積,在臨跌市時放賣。換言之,「囤積居奇」其實有助在樓市高峰時壓抑樓價。
十九大以後的林鄭首次述職有何看頭?
作者:阮紀宏2017-12-13
既然是一家人,就有長幼之分,就應該把話挑明講清楚,讓大家不要花時間互相猜疑。這種做法,近年愈漸明顯。
梅花間竹
作者:曾鈺成2017-10-16
為什麼董和梁選擇在一月發表施政報告,而曾和林卻要在十月發表?
政務官能以創新科技解決交通堵塞問題嗎?
作者:陳文鴻2017-10-16
施政報告反映出政務官們不懂科技創新,只是東抄西襲,把一些建議或別人的經驗彙集而成。
如果香港前途光明,林鄭月娥應敢於做大膽的新領袖
作者:褚簡寧2017-10-12
董建華和曾蔭權是軟弱的特首,他們不敢對抗反對派;梁振英硬碰硬,但反對派明確表示不會跟他妥協。如果林鄭認為她的政策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她不應懼怕反對派的質疑。
專訪葉劉淑儀:港人宜重拾開拓精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27
葉劉淑儀認為未來應刻意推產業政策,只是香港可能遲了數十年。
首置屋不宜由政府定價
作者:施永青2017-09-11
我一直認為,政府有責任協助市民解決住屋問題,沒有責任資助市民去投資買樓。
細說中央政策組的演變
作者:張量童2017-07-12
不管招聘顧問、打探風聲、進行民調、政策研究,中策組的目的都是讓總督或特首接收來自非公務員體系的意見。
改變利益思維與人事
作者:陳文鴻2017-04-03
香港若要發展,便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壟斷,改變殖民地時代以來的舊思維
曾蔭權案與七警案
作者:雷鼎鳴2017-02-28
按法例而言,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立法原意雖好,但有時容易矯枉過正。
羅祥國:評香港回歸以來的產業政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8-03
曾蔭權推出「六大產業」時,社會上未見市民熱烈討論;到了梁振英宣布結束「教育、醫療」兩大產業時,大眾又似乎毫無異議。若是制訂政策時,以由下而上方式實行,則各項政策必有既定民意支撑,即使政府換了班子,亦不敢貿然煞停上任決策,如此一來,政策可持續性自有保證。
專訪曾鈺成(四):淺談過往特首的表現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5-04-24
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時,鄧小平提出香港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維持「五十年不變」。轉眼間,時間已過了將近一半,香港經歷三屆特首管治,是真的沒變,還是停滯不前?不同的人或許有不同的看法,但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身為民建聯前主席,見盡回歸前後香港政界事,他又如何看回歸後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