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我與中大中文系擦肩而過──序《庠序聞見》
作者:文灼非2024-12-24
潘銘基教授孜孜不倦分享在學府的所思所想,中文系學者願意走出曲高和寡的象牙塔,面向群眾,令人敬佩。
少年時代讀的課外書
作者:楊興安2024-12-20
少年時代讀課外書,不能不提及金庸和梁羽生,當時已是武俠小說迷,和家人讀得如癡如醉。
石中英x羅海雷:《新晚報》為何人才輩出? 新晚子弟多才多藝 如何譜寫香港文化傳奇篇章? 查良鏞如何提攜劉天梅與陶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19
《英氣:阿咩正傳》一書描繪了一段另類的香港現代史。當中的主角阿咩,即筆名石中英的楊向杰在最近的視頻節目《流金歲月》中邀請不同嘉賓對談,藉此還原當年一些不為人知的歷史情況,當中包括著名報人羅孚之子羅海雷
瓊瑤與我的文學路
作者:廖書蘭2024-12-18
我通過《皇冠雜誌》寫信給瓊瑤,瓊瑤也回信給我,淡紫色的信紙,有朵紫色的玫瑰花,印着瓊瑤用箋,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伴隨着我走過天涯海角,台北、倫敦、香港。
《論語》中「不如己者」是指什麼人?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3
孔子說的「不如己者」是什麼意思?錢、楊兩位先生沒有譯解,只是依原文照錄;劉教授的翻譯就譯得明白: anyone who is not as good as you,就是「比不上你好的人」。
許地山親手播種香港兒童文學──許地山與黃慶雲
作者:周蜜蜜2024-12-13
母親黃慶雲畢生從事的兒童文學,其實就是在許地山的指導下邁出了第一步。她一直視許地山為恩師,說自己是許地山播撒在香港的一粒兒童文學的種子。
羅孚:一個老左、老報人、老「間諜」──《英氣》背景導讀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1
羅孚是當年唯一曾牽涉六七暴動而願意公開向香港巿民道歉的左派領導人。
《笑傲江湖》主題曲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06
香港沙田文化博物館內的金庸館,有展出金庸為電影《鸞鳳和鳴》插曲《猜一猜》填詞的歌譜。庚戌子相信讀者若能到場細心觀看這件展品,也會感受到金庸很喜歡猜謎遊戲,他會在各種作品中加入猜謎的元素。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 從「兩塊磚」開始 我如何搭建公益長城? 不論多麼尖銳地揭露惡 善是一切文學創作的底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05
「萬里長城也是一塊一塊磚疊起來的」,從文學到慈善,從「兩塊磚」到無數塊磚,莫言是如何搭建公益長城的? 篇篇十萬加閱讀量的書法公眾號背後,莫言和王振如何將書法與時代共鳴?一起聽聽莫言的分享。
詩三百.唐詩選一百
作者:陳家偉2024-12-04
詩是中國文化的載體,只是短短幾十字已可代表一個人對身處的時代的想法、感受甚至慨嘆。
莫言訪港:慈善在於愛心 彰顯善是文學應有之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04
莫言認為彰顯「善」肯定是文學命題的應有之義,「我想是有了文學以來的一個基本原理」。儘管有作品毫不留情的揭露人性黑暗的一面,但目的還是要彰顯善的力量,「善終究要戰勝惡」。
金庸對小說及文學的觀念
作者:楊興安2024-11-30
從金庸夫子自道中,可以見到金庸寫小說,最注重是刻劃人物和人性,着重感情的描述,正合文學追求之旨。
游於詩與人生:也斯50年足跡
作者:張灼祥2024-11-28
認識的朋友,因為彼此的步伐不同,人生態度、取向、隨着年歲增長,大家漸行漸遠,正常不過的。看也斯的「游蹤50年」,看一眾文友的導賞,是知道這些年也斯是怎樣把人生旅途點滴書寫下來,即使是疲累,還是快樂的。
浪奔浪流說長江
作者:陳家偉2024-11-27
長江三峽是無數詩人墨客筆下的題材,我認為唐朝詩仙李白的詩句最令人津津樂道。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泰斗葉嘉瑩逝世 享年100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25
葉嘉瑩教授的學術生涯,是一部充滿傳奇色彩的史詩。她原本有機會成為一名醫生,但抗戰的爆發讓她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輔仁大學國文系,立志成為一名中華詩詞文化的傳承者。
曠世武功張三丰的冀望──談金庸人物生命的追求
作者:楊興安2024-11-22
金庸筆下一眾主人翁的悲劇、遺憾與失望,會不會令讀者消沉呢?金庸小說雖然有這樣消極的訊息,但讀者在默認金庸之餘,卻沒有因而志氣消磨,對人生並沒有因此而失望。
香港新聞聯到訪金庸故居 感受「俠之大者」家國情懷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20
19日,香港新聞聯采風交流團一行來到浙江嘉興海寧,參觀當代武俠小說大師金庸先生的故居與金庸書院,觀鹽官錢塘潮水,感受「俠之大者」的家國情懷。
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情懷
作者:陳家偉2024-11-12
魯迅也有鐵漢柔情的一面,具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情懷。許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國小說的研究者,卻不知道他也是中國兒童文學的啟蒙者。
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緣起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09
本書的趣味基本由學術經歷、邏輯、思辨來推動;可是如果讀者和我一樣,進入到蒲氏敘事風格裏,你會感受到,自有一種詩意,是與學術、與邏輯並行而來的。
千古才子 一夜撰千字韻文
作者:陳家偉2024-11-06
這可說是一篇千古奇文,有其特殊價值,特別在書法藝術方面,內容涵蓋天文、歷史、地理、倫理、修身、治國方方面面的知識,都可在抄練中學習。
「故宮館藏 × 香港非遺」展覽亮相深圳 深港文化交流再升溫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04
11月2日,香港出版總會為「故宮館藏× 香港非遺」展覽在深圳市深業上城舉辦開幕禮,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劉震表示,港府與社會各界一同努力,在全民閱讀工作上深入推進。
穿越歷史的螃蟹
作者:嚴浩2024-11-01
在⽂化積累豐厚的⼟壤上,譬如蘇州,踢到⼀塊⽯頭也講究來頭,踢到螃蟹殼、螃蟹腿,也要撿起來研究研究──出產在蘇州吳中的陽澄湖⼤閘蟹,應該是⻘灰蟹殼、⽩肚、⿈⽑、⾦爪……
詩人瘂弦:整整的一生是多麼長啊
作者:張灼祥2024-10-31
說一生有多麼長,回想起來不過瞬間,就都過去了。第一次到台灣,夜訪瘂弦,第一次見詩人和他的妻子橋,像是昨天的事,原來已是半個世紀前的見面了。
金庸小說主題曲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30
我們仍然在發掘,然後取用金庸小說的文化意涵,甚至十分着重由此衍生的經濟利益之時,可有想過我們對金庸的內心,是否經已看得一清二楚,或只不過是一知半解呢?
光我新亞宏智仁──何歷耕醫師談先父何敬羣教授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29
我很感激父親逼我小時候念詩文。我雖然不會作詩,卻仍懂得欣賞。文學就像音樂,即使不會演奏,也要知道其中的妙處,這是一種享受。現在很多人連文學欣賞都不懂,何謂對仗、押韻,一概不知。
紅豆沙──圭陽小說系列
作者:張圭陽2024-10-28
我看過許多死亡個案,也曾在死亡邊緣徘徊。年過60之後,經常猜想,會在什麼場景之下告別人生舞台。溫海的告別場景,也是我其中一個猜想,既然以小說面貌呈現,也少不了許多文學潤筆。
韓江的詩語人生
作者:張灼祥2024-10-24
我們說一句話,要動用到肺部、喉嚨、舌頭、嘴唇的振動。我們寫一句詩,同樣要動用心思、想法、語言能力。一句詩就是一種感覺,一種想法的流動。
蒲葦:活化醫學術語,賦予感情──談《病歷表上的摩斯密碼》
作者:編輯精選2024-10-23
下筆之前,鍾醫生設想,怎樣才能為一部看似工具書的書添加些什麼?讓它擺脫純知性的框框?他想到也做到了,一定是易地而處,從讀者或病人或病人家屬的角度出發,讓讀者更感友善。
敬悼盧澤漢老師
作者:鄭明仁2024-10-17
盧澤漢退而不休,近年轉戰社區媒體,寫作不輟,初文出版社社長黎漢傑幾年前把盧澤漢早年的文章選輯成幾本書,令盧老師開心不已。盧老師今駕鶴西歸,但願他在另外一個世界,繼續享受他一生至愛的文學生活。
初學中國文化,由詩開始
作者:陳家偉2024-10-16
要像錢穆、季羨林及饒宗頤般的史學或國學大師,確是百萬中無一。但要略懂中國文化或略知中國歷史或略懂得欣賞中國藝術卻是可以的,任何人不論年齡性別,學點國學都是有益有樂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