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黃錦輝教授:OpenAI宮鬥對企業管治構成什麼隱憂? 科研人員如何保證AI安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14
11月,OpenAI共同創辦人、執行長Sam Altman先後被解除和恢復職務,外界感混亂。立法會議員、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OpenAI宮鬥源於內部成員價值觀的衝突。
「要錢定要命?」 AI科研者的抉擇
作者:黃錦輝2023-12-12
更恐怖的是,一旦所牽涉的企業是與國防或軍事工業相關,OpenAI便淪為「兵工廠」,嚴重違背公司研發安全人工智能的初衷。
中國大模型發展蓬勃
作者:車品覺2023-12-11
一個常見的錯誤是,也許在LLM測試環境中運行良好,並不代表能在企業中順利運作。愈來愈多企業體會到,LLM在企業成功落地是數字化轉型的一部分,並無捷徑可言。
COP28:氣候變化與能源未來
作者:余遠騁2023-12-08
燃燒化石燃料引致的碳排放一直被指為全球暖化的元兇,然而可再生能源現今仍有不少地域及資金上的限制,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並以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品並不容易。是次大會協議首份草案提出要求減用或淘汰化石燃料。
專訪中大醫學院于君教授:腸癌年輕化的趨勢與原因是什麼?如何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7
作為全球知名的胃腸道腫瘤內科專家,中大醫學院于君教授多年來積極參與腸胃疾病研究,在消化系統腫瘤分子機制、腸道微生態、等研究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正值中大60周年校慶,我們邀請到她來分享收穫與感想。
鄺得互教授:持開放態度看AI發展 社會適應力強 不擔心被替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7
OpenAI推出ChatGPT,顛覆大家對人工智慧(AI)的想像,令人擔心AI會否最終取代人類。本社為此專訪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策略研究)兼計算智能講座教授鄺得互教授,暢談AI最新發展和如何管控風險。
從「工業工匠」到「數智工匠」 專家:職業教育應向數碼化轉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6
與會專家指出,從「工業工匠」到「數智工匠」是必由之路;香港的職業教育應朝數碼化轉型升級方向發展。
專訪中大醫學院于君教授:為癌症治療帶來新希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5
來港逾20年,香港早已成為于君生命中的第一個家。她熱愛這裏的美食美景、自由的空氣和單純的學術環境,令她可以專注於科研工作,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地方。
OpenAI宮鬥暫告終 仍存3大謎團
作者:黃錦輝2023-12-05
周末過後,事情繼續戲劇性地發展,兜兜轉轉地OpenAI於11月21日宣布回聘阿爾特曼重掌公司帥印。這一場「宮鬥」劇就此落幕。雖然OpenAI人事風波暫時告一段落,但事件卻遺留下一連串的問號。
數字經濟發展三大基石
作者:車品覺2023-12-05
建設數字中國及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新時代的國家戰略,但各國數字經濟發展仍面臨認知和理念、體制和機制、路徑和方法、技術和工具等多方面挑戰。
從高斯到ChatGPT
作者:曾國平2023-12-02
今天科技進步,靠文本分析的電腦程式又好,直接使用ChatGPT又好,是否可以分析數以千計以至萬計案例,規模龐大N倍地探討社會成本的問題?
香港科學院公布四位新院士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上榜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29
2015年成立的香港科學院第8屆周年大會11月28日舉行,並選出新一批共4位院士,分別為陸錦標教授、趙國春教授、滕錦光教授及于君教授。
OpenAI的初心
作者:張宗永2023-11-29
美國是一自由度很高的資本主義國家,亦因為有這樣的土壤造就了很多科技神話。但社會是否應該完全被利潤牽着走,很多人都存疑,包括一些既得利益者。
ChatGPT之父突被炒 原因撲朔迷離
作者:黃錦輝2023-11-21
聲明中指出「溝通」出現問題,但阿爾特曼被炒的箇中原因還是撲朔迷離,業界對此議論紛紛。消息一出,OpenAI的投資者之一微軟便向傳媒解釋它們沒有代表在董事會,因此沒有參與董事會解僱阿爾特曼的決定。
機構能開發自主專用的大型語言模型嗎?
作者:馮穎匡2023-11-16
雖然開發LLM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但它卻是理解和解釋語言資料的重要工具。按照下文簡介的步驟,你就能開發出既能滿足需求,又能確保資料安全的LLM。
中國「AI機器化學家」 研發出火星製氧催化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5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3位教授羅毅、江俊、尚偉偉及其團隊,與中國深空探測實驗室張哲研究員等合作,運用AI機器人「機器化學家」,採用火星隕石成功研製出新型催化劑,為利用火星上的水製備氧氣提供解決方案。
業務夥伴參與 ── 企業實現淨零目標的關鍵
作者:商界環保協會2023-11-15
根據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調查所得,範圍三碳排放佔企業整體總排放量達75%。而在範圍三碳排放的15項類別中,租賃資產產生的相關排放是不容忽視的部分。
AI「人機溝通」失調 機器代人目標遙遠
作者:黃錦輝2023-11-14
且看ChatGPT應用的研發,它背後的智能是利用「大語言模型」(LLM)技術製造的,因此系統是個「好人」或是個「壞人」取決於LLM所使用的數據。
生成式AI不容忽視
作者:車品覺2023-11-13
大家都應該明白,沒有一項單純的技術會為企業帶來顛覆性改變,就像互聯網、流動互聯網的出現,都不只依靠單一技術,靠的是組合性技術創新,我們不能忽視生成人工智能的影響力。
生產力局:僅三成AI企業盈利 近半難招聘技術人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2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生產力局)周五(10日)公布《香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研究》,探討本港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需求、挑戰及機遇。生產局表示,AI行業的最大挑戰為算力及數據不足、難以招聘技術人才。
丁肇中教授:如何在太空中尋找基本元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08
丁肇中教授的演說題為「尋找自然界的基本元素」,重點談到目前唯一在太空長期運作的粒子物理精密磁譜儀。他指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對於他不懂的事情,他都說不知道,因為不懂還裝懂的話,做實驗會出很大問題。
中大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 初創科企搖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03
自中大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2018年建立以來,已吸引了85家初創企業入駐。中大深圳研究院院長任揚教授介紹道,初創公司加入時租金約為市價的三分之一,並提供了長達2至3年的緩衝期,以支持企業的發展。
創新科技之外更需普及科學 應為教育局長期工作重點
作者:關品方2023-11-03
在強調以創新科技引領香港特區經濟重拾升軌的同時,筆者認為,關鍵在教育局方面需要積極配合,在中小學界長期進行科學普及的工作。
走訪中大福田研究院 看河套深港創科合作前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01
香港和深圳的合作不僅限於科研發展,而是一種互相協調的關係,共同推動大灣區的科創發展,這一系列的舉措預示着香港在醫藥創新領域的一個新紀元。
讓員工參與數據決策
作者:車品覺2023-10-30
數碼時代誕生的初創企業,大多數會從小規模起步。他們利用開源和雲計算快速崛起,有些成功的初創企業甚至僅靠少數員工及扁平的管理架構,即可實現驚人的規模增長。
錯過真菌我們會錯過了什麼?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28
我們從哪裏來?地球早期的諸多生命是何般模樣?關於地球生命的源起、萬物的歷史與智慧,這些具備哲學意涵的人生問題,我正是在很多人視為複雜沉悶的科學研究裏,特別是真菌研究裏,找到無限線索。
灼見名家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盛大舉行 重量級嘉賓齊聚 探討世界地緣政治演變對香港的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7
灼見名家傳媒10月27日(周五)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邀請了多位國際、港澳權威人士剖析錯綜複雜的時局,為香港尋找出路,逾500位政、商、學界翹楚出席。
中美開展科技戰線 陳文鴻:競爭帶來發展 邱達根:中國有望自強自足 譚新強:難言政策傾斜是否好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7
灼見名家傳媒10月27日(周五)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首個專題討論環節聚焦「國際形勢新變局」,探討在中美兩國角力之下,中國創新科技的出路和未來發展。
邱達根:美打壓中國高科技 香港做好本份鞏固優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6
邱達根表示,美國打壓中國的用心昭然若揭,但重要的是香港先要鞏固本身既有優勢,例如資金流通、與中國市場的關係等因素,未來要繼續深化人才庫,讓香港能夠成為導引資金往內地的創科發展平台。
5招深化政策 建設國際創科中心
作者:黃錦輝2023-10-24
國家對香港的創科發展有很高的期望,社會能見到特區政府過去一年的努力,但要做到為國家成為世界科技強國作出貢獻,仍要加一把勁,我們拭目以待明日行政長官公布第二份施政報告,推出更多措施提高香港創科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