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12:06:1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科技

創新就是硬道理
作者:何劍輝2024-06-20
科技創新是國家、社會和地區發展的硬道理,是出路。面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我們要重視科技的進步,加大投入,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而有助發展。
推動數字教育 促進香港教育轉型
作者:黃錦輝2024-06-18
筆者認為數字教育是推動教育現代化、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當局應該加大投入力度,注重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創科學習能力、數字倫理意識和安全防範能力。
ENFORCE法案為港創機遇
作者:車品覺2024-06-17
儘管ENFORCE法案在實施上存在一些挑戰及對開源專案的限制,但這些措施從長遠來看,可能對促進技術自主創新具有積極影響。
當你擔心學生用AI真作弊,課室裏已出現AI假學生
作者:馮穎匡2024-06-14
最近,一篇關於美國線上課程中出現AI假學生的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AI在教育領域的雙刃劍效應。
人工智能將如何驅動商業的顛覆式變革?
作者:謝祖墀2024-06-12
AI生成內容(AIGC)對傳統行業的變革推動了企業架構的轉變,使得組織結構變得更加靈活、精練、扁平化和自主化。
AI心理學 了解「虛擬人」不同角色行為
作者:黃錦輝2024-06-11
道德心理學圍繞着三類主體和客體:人類、其他動物和超自然存在物。隨着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相關學者很自然地把研究對象延申至第四類:智能機器。ChatGPT等工具是人、是神還是鬼呢?是好還是壞呢?
黃仁勳明白企業賺錢最重要
作者:譚新強2024-06-10
黃仁勳影響力已經不小,Nvidia晶片更是整個AI革命的核心,但他無意成為一個政治人物,今次在台灣完全避開與任何政客見面。
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科學上是多數服從少數嗎? 文科教育為何太重要? 管理頂尖團隊幾十載 如何做出有利決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05
為何在物理學中多數人的意見毫無意義?一個容納了多國背景、多元文化的頂尖科研團隊,如何進行管理呢? AMS,一個人類投入超1000億美元的儀器,作為阿爾法磁譜儀(AMS)計劃的核心,該如何做決策?
葉玉如校長:科大籌建香港「創新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6-03
葉玉如校長表示,科大一直致力推動創新創業,以強化科大的創科生態圈,並培育新一代企業家和開拓者。
GPT-4o擅長識別情感具突破性
作者:車品覺2024-06-03
在技術和應用上,雖然GPT-4o展示了顯著進步,但其推出亦引發批評和擔憂。
善用低軌衛星 提升數字經濟競爭力
作者:黃錦輝2024-05-30
低軌衛星在軍事、通訊上帶來極大的優點,亦是推動經濟的關鍵成功因素。香港政府應要加快速度,促進「低軌衛星」技術在港實行的進度。
辦數據比賽一箭雙鵰
作者:車品覺2024-05-27
經過這次比賽,讓公司免費得到招募人才的機會,更可以藉眾包(crowdsourcing)方式,借助外力解決一些技術問題,正是一箭雙鵰。
AI 高速發展時代中的那些變與不變
作者:編輯精選2024-05-26
對了,這本書沒有任何一段話是用生成式 AI 寫的。至少到現在,我還是希望人類在創作時,盡可能保有純粹的匠人精神,在心中產生一字一句皆出自我手的滿足感。我相信,這是我們與 AI 最不同的地方之一。
大灣區科學論壇在港大成功舉行 聚焦創新驅動可持續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4-05-23
大會圍繞「可持續發展與創新」、「可持續發展與策略」和「可持續發展研究與實踐」進行討論,旨在推動創新解決方案,促進大灣區的合作,引領該地區走向更加可持續和繁榮的未來。
嫦娥五號返回器帶月球樣本返家
作者:孫明揚2024-05-23
任務完成後,嫦娥五號上升器將攜帶樣品的上升器送入到預定環月軌道,與返回器組合體交會對接,並將樣品容器轉移至返回器中。之後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與上升器分離,進入環月等待階段,準備返回地球。
中大深圳科創企業多元化 新品種花生保障植物油供應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3
事隔半年,記者再次踏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眾創中心,除了企業更多樣化,產品不僅具備經濟潛力,甚至有保障國家食油供應的戰略意義。
虛擬人與實體人交叉影響 AI社會現象不容忽視
作者:黃錦輝2024-05-21
這種生成式人工智能做法適用於死者「復活」服務,可令在世者延續親情,這種服務在中國尤為熱門。
2024人工智能指數報告
作者:何劍輝2024-05-21
AI的出現為各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創新和機會,提高了工作效率。最近,美國出了一份AI指數報告,很值得我們參考。
諾獎得主丁肇中教授:如今戰爭爆發、污染不斷 絕望的時代也孕育希望? 技術進步的真正根基是什麼? 好奇心可以改變世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1
21世紀的我們可以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可曾想過是什麼支撐着電腦和通信網絡?技術飛躍的背後是什麼?一起聽聽國際知名物理學家丁肇中教授的分享。
港中學生製造人造衛星升空測試成功 獲獎學金將赴西伯利亞追逐航天夢
作者:編輯精選2024-05-16
是次計劃為西伯利亞薩哈科學院國際教育項目的一部分,通過選拔的學生今年3月遠赴西伯利亞首都雅庫次克,在薩哈科學院的教授指導下完成製造小型人造衛星,並試驗升空至離開地球表面31公里。
AI黑科技助燃觀賽新體驗
作者:艾雲豪2024-05-16
GenAI的靈活性能夠識別新趨勢,在體育經濟上,現正在發生具革命的新體驗。無論是在家觀看直播,還是親臨現場,球迷都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得到訂制的觀賽體驗,而且是立體、實時、(幾近)五觀的直面接觸!
2023年氣候突變轉捩點,必須趕急建設韌性社群
作者:林超英2024-05-14
此刻香港見到的局面,是大家依然在忙眼前的狹義「經濟發展」,氣候變化位處政策籌劃的邊緣,各個政策局少見注視氣候變化帶來的種種重大風險和自主作出相應對策,更有甚者是重大規劃忽視氣候風險。
無創產檢之父盧煜明教授:香港創科企業怎樣走進大灣區? 有什麼優勢助力國家 建設科技強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14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相信,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香港創科產業也前所未有地擁有龐大資源,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一起聽聽他對香港和中國創科發展的看法。
供電勢成AI發展瓶頸
作者:車品覺2024-05-13
香港作為創新科技中心,需要及早未雨綢繆,盡快考慮在核心算力的安排上,尤其是河套區域與內地聯網,避免電力成為未來香港發展AI的瓶頸。
飛向太空的動物的啟示
作者:彭智華2024-05-10
今日,祖國的宇航發展可謂一日千里,甚至能夠做到太空站長期留有人員駐守,以進行一些極具前瞻性的科學研究。事實上,中國到底是何時做到能夠將動物送上太空的呢?
馮穎匡博士x何劍輝主任:怎樣利用人工智能 追蹤學生進度?給予個性化回饋?輔助師生討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09
教育評議會資深人會員何劍輝主任與香港大學博士後研究員馮穎匡博士,今次和大家講述AI在教學方面的應用,如AI出題讓老師有更多選擇以及提升題目素質,善用提示詞AI可製作完整試卷和答案等。
嫦娥奔月
作者:孫明揚2024-05-09
鵲橋系列中繼衛星為地球與月背直接通訊而設。在2018年發射為鵲橋一號,收集重要數據,為2024年研發後繼鵲橋二號鋪路。未來,鵲橋二號還將與嫦娥七號、八號一起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AGI的夢想是「造神」!
作者:譚新強2024-05-06
現在AI 發展的最重要瓶頸不在錢,甚至不是Nvidia GPU 產能,而是能源!每個AI 數據中心耗電量近1GW ,比傳統數據中心多6 倍以上,更以高速增長。
AI形成新數碼鴻溝
作者:車品覺2024-05-06
至於AI會否取代人類的工作,阿爾特曼樂觀地認為,AI不會抑制人類的創新能力。相反,他相信人們可利用更先進的工具創造更多驚喜,同時強調AGI有潛力替代某些專業職業,例如律師和醫生。
國產大飛機 遨遊天際
作者:編輯精選2024-05-03
一貫積極推展航空業的香港,可望在國產民航飛機持續研究及爭取國際認證等範疇,發揮重要的支持作用,並達致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