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12:28:4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科技

2024年政府創科投資增加  產業發展蓄勢待發
作者:黃錦輝2025-01-13
創科局2024年取得豐碩成果,提升香港國際排名,奠定創科發展基礎。資金、人才、基建和政策到位,河套綱要明確方向,將於2025年助力香港實現新質生產力及國際創科中心的目標。
由兩個人書寫的人工智慧未來值得擔心嗎?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11
為了人工智慧的管理問題,奧特曼與哈薩比斯絞盡腦汁,他們清楚知道,必須負責任的管理這項科技,全球才能避免不可逆的傷害。他們原本的目標是提升人類生活,但最終卻是賦予這些公司極大的權力,讓人類的福祉與未來捲入一場企業霸權之爭。
黃煥忠教授:香港農業與城鄉可持續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5-01-09
今次農業優先區的規劃方向絕對正確,讓香港的農業走向規模化、現代化和規劃化。但美中不足之處是部分現耕的農場並未能納入農業優先區。
2024氣候變化:狼真的來了!
作者:林超英2025-01-08
為了廣大人民的福祉,我希望我所說的氣候變化沒有存在,基層人民不用受熱浪之苦,低窪地區也可免水淹之災,可惜物質世界運行自有軌跡,不是由人說了算。
中國AI六小虎
作者:胡孟青2025-01-08
CES 2025於拉斯維加斯盛大開幕,預計超過4500家企業參展,聚焦AI等新興科技。中國「六小虎」備受矚目,其中MiniMax和北京月之暗面獲阿里巴巴等巨頭投資,展現中國AI領域的蓬勃發展。
半導體業一代宗師論科學──懷念施敏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5-01-07
我想告訴年輕人,過去100多年來,世界上重要的發明或重要的發現大都在20幾歲到40幾歲這個年齡層裏。
探索量子力學與AI的結合
作者:何劍輝2025-01-07
隨着量子力學與人工智能的結合愈加緊密,有理由相信未來的科技將會迎來更多的創新與突破。
2025年去全球化  AI大有用武之地
作者:黃錦輝2025-01-07
在複雜地緣政治因素之下,筆者認為2025年全球對人工智能的需求將更加殷切。同時,人工智能耗電量高不容忽視,瑞銀報告因此亦提出去碳化的重要性。
AI不斷被餵,人不斷被掏空
作者:王文華2025-01-04
AI時代,人被掏空?學習像鑽石打磨,像瓷器燒製。關鍵在於掏空後如何補給。避免虛假的填補,放大AI沒有的人味、人情、人性、人慾,才是活出意義,點燃生命火花的關鍵。
創科商務流程亟待檢視改良
作者:黃錦輝2024-12-24
適逢政府正在為2024/25年度《財政預算案》進行諮詢,就上述問題,筆者建議政府重新審視創科資助及投資活動的管理結構,有必要時擴充管理專才團隊,提升政府對推動創科產業的新質生產力。
何國良:為何香港教育制度難培訓研發人才?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還適用於現今香港科創發展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23
為何香港教育制度難培訓研發人才?high tech揩嘢、low tech撈嘢還適用於現今香港科創發展嗎?聽聽中原家族辦公室顧問何國良的分析。
美政府調查中國路由器TP-Link 擬最快明年禁售 方保僑指影響企業的全球形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19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表示,TP-Link多年前已發展成全球品牌,產品包括全線日常生活常用的網絡裝備和配件;華府以國安理由調查封殺,已然令世界其他國家也觀望和檢視,料影響企業的形象和發展。
從陶哲軒演講看AI如何徹底改變數學
作者:馮穎匡2024-12-18
現在是學術界和工業界聯合起來,匯集各自獨特優勢,開創數學研究新黃金時代的時候了!
購物行為體現沉睡效應
作者:車品覺2024-12-16
沉睡效應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世界裏,每天都在發生。大家可以想像,人工智能影響力愈高,決策偏見更難以追溯。
凱普生物攜手多機構科研應用項目 榮獲2024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作者:編輯精選2024-12-16
凱普生物總裁王建瑜帶領團隊專注於宮頸癌防控技術研發超過20年,成功推出基於導流雜交技術平台的HPV全分型檢測產品,包括檢測試劑和自動化儀器,率先在國內實現臨床應用,突破國外產品的市場壟斷。
發展高性能計算 助港建國際創科中心
作者:黃錦輝2024-12-03
超算中心的主要價值在於能夠將眾多不同規模的科研項目整合起來,以最有效方式分配組合使用計算資源。中國內地近年來建設了多個大型超算中心,深圳市亦不甘後人,它們的經驗和技術的確很值得香港借鑑。
半導體的時代英雄──專訪林本堅博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2-03
前台灣新竹交通大學校長張懋中這樣形容林本堅:「他一個人站在一艘航母面前叫停。」02年當ASML和台積電還在力爭上游、全球半導體產業卡止步於65納米,是他改變了晶片工藝,才有今天7納米到3納米之爭。
如何保養你的前額葉皮質?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30
你的腦是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任何對身體有幫助的事情,對你的腦都有幫助,進一步也對記憶有幫助。例如充足的睡眠、適度的運動、健康的飲食。
渤海海水倒灌對新田科技城的啟示
作者:林超英2024-11-22
看完渤海沿岸城市水淹的故事,覺得科技城建在河口濕地上是下策。
河套一河兩岸、一區兩園 協同未來十年四大發展方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21
政府20日晚公布《河套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提出用兩個五年推進四大發展方向。21日,港、深政府分別於各自園區成立國際臨床試驗所及試驗中心,實行樹立一區兩園、一所一中心首個標竿。
2024年世界網路大會烏鎮高峰會開幕 確保網路安全、資料安全成業界努力方向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21
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日上午在浙江烏鎮開幕,同時舉行「互聯網之光」博覽會,博覽會特別推出十大看點,並設置「看世界 智科技」、「新靈感 新勢力 新動能」等特色展區。
人類直覺判斷難被AI淘汰
作者:車品覺2024-11-18
事實上,不用成為數學專家,你只需要用人類的判斷、經驗和直覺來權衡數據,這些要素才是定量直覺的核心。
IMD世界數碼競爭力公布 細看全球第七香港的短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14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最新發布的《2024年世界數碼競爭力排名》,香港升3級至全球第7位,在科技、知識方面繼續表現出色,稍遜的數碼準備程度方面亦微升兩級。
邵逸夫獎21周年 得獎者將與學生對談 推動科研氣氛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14
2024年度邵逸夫獎頒獎典禮於11月12日(星期二)舉行,今年一共有5名科學家來港接受獎項,包括4位本年度得獎者以及一位2021年度得獎者。當晚大約600名來自政商界、科學界及教育界等嘉賓出席。
理大成立8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 獲逾7400萬港元捐助推動創新研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12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獲得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逾7400萬元,成立8間賽馬會創科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將由理大的學者領導,專注於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創新研究領域,有助香港鞏固其作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人類壽命被AI翻倍
作者:項明生2024-11-08
可能你也猜不到,過了幾千年,這些皇帝的新衣,法老的夢想,將會變成現實時,其實驚嚇多過開心!人生係一場馬拉松,我原本諗住跑半馬,結果而家你同我講要跑全馬,真的嚇死寶寶了!
伍淦鴻博士:發展低空經濟的機遇與挑戰
作者:編輯精選2024-11-07
近年來,全球先進空中交通技術及國內低空經濟的科研成果逐漸獲得廣泛認可,相關產業逐漸成形並市場化。隨着遠程通訊技術、定位導航技術及自動化的進步,無人機的發展在近5年達到新的里程碑。
怎樣的家庭及學校氛圍 可以培養出優秀的未來科學家?──盧煜明教授專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1-07
關於未來,「我要對所有的年輕讀者呼籲,要想成為一名科學家,現在就是人類歷史上最好的時代。」候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無創產前檢測之父盧煜明教授如是說。
港AI教育策略可借鑑北京
作者:車品覺2024-11-04
香港特首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強調推動中小學STEAM教育,計劃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並更新初中科學課程以融入人工智能(AI)教學。
科技論壇聚焦AI探索與創新 科大郭毅可:大學未來布局全渠道+AI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10-31
2024未來科學大獎周首日活動科技論壇,10月30日在香港科技大學舉行,以「趨勢見未來──AI前沿探索與實踐創新」為主題,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說:「AI將會是科大未來布局,融合到所有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