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點評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 港澳辦:迎難而上增港優勢 葉劉淑儀:措施有突破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9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10月19日)發表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港澳辦、中聯辦均有評論,認為報告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習近平「七一講話」精神,體現新一屆政府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的擔當精神。
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推500多項措施 着重改善政府規劃、提升國際競爭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9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10月19日)上午出席立法會大會,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當中提出大量政策措施,着重提升政府長遠規劃能力,以及香港的國際競爭力,挽回受到新冠疫情及地緣政治亂局影響的經濟。
霍詠強:為什麼香港傳媒對中國報道愈來愈僵化?如何慎防政治躁動 認清香港價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9
時事評論員霍詠強認為,香港傳媒對中國政治的報道愈來愈僵化,另外針對不同事情過分上綱上線,也十分不健康。他們應該如何認清自己的價值,慎防政治躁動?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過去房屋規劃為什麼大失預算? 政商民如何合作 扭轉供求失衡局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9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她盡量一星期考察一次地盤,觀察到不少年輕員工都感受到這份使命感,希望大家可以保持熱誠、抱持無論困難多大、任務多重,都要繼續做的「方艙精神」。
把握國際數據港優勢
作者:車品覺2022-10-19
值得慶幸的是,上年香港金管局開始推動商業數據通,如果香港在這方面停滯不前的話,一方面可能無緣與龐大的國內數據市場接軌,更可能失去成為國際數據樞紐的機會。
融入國家
作者:陳文鴻2022-10-19
融入國家發展,是香港與國家發展連接,與內地互補。香港要在百年不遇的全球大變中找出新的發展道路與戰略,不是坐待中央政府和內地地方政府帶領、牽引、扶助香港。
香港與新加坡
作者:何漢權2022-10-19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老生常談,卻歷久常新。今天的香港,局面大致穩定,穩定是可用於建設與發展一切的。
深入了解二十大報告 以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除了背靠祖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扮演好連接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樞紐角色尤其重要,香港亦要加強自身優勢,推出更多吸引外資及凝聚人才政策。
李家超預告《施政報告》 設〈政策措施〉篇章易跟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8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二(10月18日)上午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預告明日發表的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內容,將提出有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措施,包括針對土地房屋問題以及如何增強香港競爭力。
理大倡北都建大學城 發展碳中和城市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18
香港理工大學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向港府提交《施政報告》建議書,內容涵蓋香港的創科發展、碳中和城市、一帶一路,以及高等院校如何支持創科融合大灣區及國家發展。
如何改革香港科技園?
作者:胡恩威2022-10-18
要真正推動科技產業發展,就需要由專家主導,若繼續像目前這種委員會式程序主導,最後只會一事無成。
《施政報告》前夕 慎防政治躁動 認清香港價值
作者:霍詠強2022-10-18
過去一年,香港傳媒對中國內地新聞和政府消息,報道的數量和頻率明顯提高了,説法也變得更全面,然而不知何故,報道的方式也變得僵化,這種趨向並不健康。
逾120位青年參與政策交流會 建議政府增加青年參政機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7
港青講楚青年互助平台周六(10月15日)舉辦青年政策交流會,逾120位年輕人及不同界別的市民與立法會議員鄧飛、張欣宇、李浩然、中港新世代協進會會長李慧芬,以及香港浸會大學講師王浩一起交流。
曾鈺成:中央政府如何行使任命權?是否必然要接受特首和主要官員人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7
過去多次政制改革中,市民對於中央政府的任命權虛實時有爭論。到底中央政府如何行使任命權?是否必然要接受特首和主要官員人選?一起聽聽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的分析。
曾鈺成:政府為什麼把23條立法從今年立法議程抽起?國際形勢錯綜複雜,地緣政治急速惡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7
政府把《基本法》23條立法工作從今年立法議程抽起。前立法會主席、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曾鈺成認為,過時草案無法應付新的國安問題,因此需要撤回法案修改。為何不能先立法後修改?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嶺大:六成香港青年超時工作沒補薪 學者促政府全面檢討工時政策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15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潘毅教授表示,調查反映出本港青年工作非常不穩定、沒有僱員合約、 工時超長以及工資偏低等問題,促請政府應全面檢討工時政策及相關勞工政策。
以綜合思維去考慮香港的人才問題
作者:謝祖墀2022-10-14
人才可以怎樣搶回來?我認為改變香港的產業分布應該是最重要的問題,即是如何將產業多元化。除了房地產和金融之外,我們還可以發展什麼支柱產業?
羅文華:廢物治理的商機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14
企業如想捕捉循環經濟商機,宜從計劃層面下手,在產品開發之初引入循環經濟思維,選用較易回收和拆解的材料,使循環生產模式得以落實。政府也需要制訂合適的政策配合。
行政主導仍須尊重法治
作者:施永青2022-10-14
今次「免針紙」事件上,特區政府在處理民間對政府行政挑戰的態度的表現,顯示特區政府是有法治精神的。這同時亦證明,香港的確是在履行一國兩制,因為同樣的事情是不會在內地發生的。
專訪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引入設計思維 突破房策框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3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她盡量一星期考察一次地盤,觀察到不少年輕員工都感受到這份使命感,希望大家可以保持熱誠、抱持無論困難多大、任務多重,都要繼續做的「方艙精神」。
奇怪的戰敗:1940年法國戰役與香港
作者:袁彌昌2022-10-12
香港新一屆政府上任百日,對於放寬入境檢疫,特首李家超強調任何措施都要有序及穩妥,不可帶來混亂,否則會適得其反,欲速而不達。這究竟是閃爍其詞,抑或是按部就班,很快便有分曉。
ESG失蹤──短談濕地周圍地產項目
作者:林超英2022-10-12
全國都在保護濕地,偏偏香港地產還在以發展之名蠻幹。去年外媒已經對此作了報道,並指出這些地產項目被風險評估機構關注的情況。
香港反制裁
作者:陳文鴻2022-10-12
在美國壓迫之下,香港要找尋機會,突破制裁,並借反制裁來協助國家及國際對抗美國的霸權主義,同時借此發展香港的利益。
國家利益是普世價值 民族主義並未過時
作者:關品方2022-10-11
古往今來,人類歷史始終是一個弱肉強食,優勝劣敗,你死我活的世界,個人離不開國籍、種族和膚色的標籤。當國際形勢發展到敵我雙方在戰場上兵戈相見時,我們會發現國家民族才是最根本的安身立命之道。
大台節目逐個講
作者:張宗永2022-10-11
香港曾經是華人文化的出口地,今天的政治環境,創作人往往投鼠忌器甚至杯弓蛇影,如何承傳,確考功夫。
我的第一位上司──悼念李怡
作者:崔少明2022-10-10
李生的轉變本來是個人的思想問題,就如信徒不再信教,大可脫教,不再去教會、進寺廟。但不幸的是,李生主編的《七十年代》月刊是粉紅色的,溫和地愛國,內裏隸屬紅色陣營。
內外復常將導致勞動力不足
作者:施永青2022-10-10
現在疫情開始放緩,人們預期,香港很快可以對外通關。如何在人口不足的情況下,提供適切的服務,以維持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已成了很多行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
灼見名家八周年論壇──後疫情時代香港新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0
疫情持續快將3年,香港經濟受到重創,百業待興,新政府上台有何新政扭轉劣勢?香港創科漸見成果,是否可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
曾鈺成:中央駐港機構有哪些分工?它們受《基本法》22條規管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0
《港區國安法》於2020年實施,設立國安公署對於中央駐港機構有什麼影響?它們受《基本法》22條規管嗎?一起聽聽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分析。
疫後重建
作者:陳景祥2022-10-07
在政府的抗疫政策下,香港四大經濟支柱全線淪陷,明眼人都看得出,我們正一步步走向衰落;再不改變對策,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