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港澳居民對大灣區的態度
作者:盧兆興2024-01-22
筆者希望港澳有更多的智庫、研究機構和相關團體能夠願意對公眾對大灣區的態度,進行更多的研究。此外,港澳兩地政府有必要加強對內地就業計劃的教育和宣傳工作,並給予適當津貼,鼓勵本地人到內地體驗工作和發展。
藝發局停資助頒獎禮 劇協:決定草率,促撤指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20
香港戲劇協會19日(周五)召開記者會回應,會長馮祿德指藝發局決定草率,所提出的理據,未能證明劇協「直接或間接」損害藝發局的聲譽,他要求當局再三澄清,並要求藝發局收回相關指控。
關於一簽多行問題的內部討論
作者:郭一鳴2024-01-19
特區政府想吸引更多內地遊客,爭取內地開放更多自由行城市、恢復一簽多行措施,無疑是一條捷徑。但推動旅遊業全面復甦,是一個綜合工程,需要做好配套措施,否則人來了卻失望,甚至感到不滿。
李大宏:要做好主流媒體建設 推動新聞聯未來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18
在公共傳播時代,新聞記者既是記錄者、報道者,又是社會發展變革的參與者、推動者。面對錯綜複雜的社會熱點難點,不能僅滿足曝光問題、一揭了之,而是要更進一步就如何解決問題提出建議。
林宣武:海運形勢嚴峻 政府須增撥資源
作者:編輯精選2024-01-18
和空運相比,海運表現便有點不如人意了。由於產業調整、轉移、本地操作成本較高和鄰近港口的競爭,截止至去年11月,香港港口貨櫃吞吐量比去年同期下跌,香港港口跌出全球吞叶量十大港口排名榜外,可能已成定局了。
特首李家超:冀傳媒團結說好香港故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18
李家超表示,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是為民發聲,每一篇專業、持平的報道,每項具建設性的意見,都有助政府更好掌握民意,洞察民心。
垃圾收費 不容有失
作者:劉勵超2024-01-17
當局現時起要改為深化向市民宣傳內容,例如現時街頭及商場的分類回收箱和垃圾桶是否會保留?當局如何確保已收集的分類回收物料獲得正確處理?
重新規劃
作者:陳文鴻2024-01-16
當香港的公立大學紛紛往珠三角設分校,香港科研主力的大學原來香港為主、內地為輔的設想,好可能很快地逆轉。大學重心轉移,政府科研政策消極,還在招商引資的階段,香港難發展成科研產業的集聚,以科研興港是幻想。
斬草除根
作者:孫明揚2024-01-13
現實中尚有殘餘反中亂港分子,應付這個複雜形勢一定要斬草除根,不許死灰復燃。為達到目的有多種方法,可兼容教化及徹底消滅兩個極端,及其中的變奏。採取一刀切趕盡殺絕需要付出不少社會代價,實在划算不來。
由運輸署長決定公眾利益合理嗎?
作者:陳景祥2024-01-13
香港在新聞自由排名榜近幾年急跌,政府的官式回應都是強調《基本法》保障新聞自由、新聞自由一如既往未受影響云云。此話當真?
周永新:新一年《財政預算案》應重視哪些民生福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11
周永新建議《財政預算案》可以認真落實「居家安老」政策,即把用於長者的開支,移向各種社區支援服務,包括日間護理服務、社區康健服務、到戶支援服務等。
馮諼的道與術
作者:袁彌昌2024-01-10
現在特區政府只管叫市民團結、叫資金回流,這種只講主觀願望、不顧客觀事實,只問結果、不問方法,報喜不報憂的態度與做法,實際上是一種唯心主義,缺乏成功的可能。
一城兩制
作者:陳文鴻2024-01-08
香港與深圳應朝順應民心與市場趨向,開放兩地居民來往,成一國兩制下融合成一體的雙城記。不是如武漢三鎮式的合併,應是馬爾默與哥本哈根的融合,保留各自特色,形成緊密合作的分工與競爭。
舊灣仔警署將改建國際調解院 林定國:政府間國際組織總部首落戶香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06
律政司司長林定國認為將舊灣仔警署改建國際調解院,將為國際爭議提供友好、靈活、經濟和高效的調解服務,為和平解決國際爭議提供一個新平台。
2024年香港怎麼辦?
作者:陳景祥2024-01-05
去年全球主要股市都錄得升幅,唯獨大陸和香港下跌,充分說明了香港與內地經濟已連成一氣,榮枯與共。內地經濟一天未轉好,香港都難言真正復甦。
搞好社會氣氛推動經濟復甦 開源節流有道應對挑戰
政府應採取開源措施,適當增加稅收。香港現時的稅基狹窄,而稅收是政府最基本的收入來源,故應考慮擴闊稅基。除了增加煙草稅以外,建議政府考慮徵收糖稅。
廣東將建設五大都市圈 香港亦應迅速轉型聚焦經濟謀發展
作者:關品方2023-12-29
筆者認為,香港特區已經到達一個臨界點,要決定本身的定位究竟是政治城市還是經濟城市。正如夏寶龍主任所言,唯一的出路就是盡快完成23條立法,堵塞有關政治方面的爭拗和漏洞,然後才能夠聚焦經濟謀求發展。
行政長官訪京述職的憲制實踐分析
作者:盧兆興2023-12-25
港澳兩位行政長官向習近平主席述職,有趣的是,內地方面高官雲集,包括國務院總理、中央辦公廳主任、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召集人、中央統戰部長、中央政法委書記等。這顯示中央政府對香港、澳門事務的高度重視。
為何港人去得多,日客來得少?
作者:郭一鳴2023-12-23
香港愛到日本旅遊不是新聞,本地電視台旅遊節目推介最多的海外國家,就是日本。至於日人拋棄香港,雖有標題黨之嫌,但反映出問題的嚴重性。
《施政報告》文化、藝術和創意業舉措三大方向,哪一個你最關注?
作者:李偉民2023-12-23
回歸後,當不再是殖民地政府管治,人們的文化意識一天比一天強,而李家超願意通過施政,牽頭示範,作出扭轉軚盤的行政措施。我深信3條思想路向,對香港人,特別是未來一代,將會帶來新的希望!
「繞過香港」的危機漸現
作者:袁彌昌2023-12-20
一年又快過去了,本來今年應該是香港經濟復甦及與西方修好之年,但結果雙雙落空,現在本地政策又與內地政策呈背馳之勢,令前景更形嚴峻。如果情况再持續一兩年,恐怕金融中心地位將無以為繼。
黎智英案開庭 量刑最重為終身監禁 中方強烈譴責外國勢力干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19
黎智英案開庭,此案由去年延後至今,根據《國安法》,76歲的黎智英若被定罪,將面臨終身監禁。其子黎崇恩奔走數年,3月曾將案件提交聯合國申訴,12月曾晤英相卡梅倫,中方對外國勢力干預予以強烈譴責。
特首李家超上京述職獲肯定 述職規格調整 彰顯中央領導地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19
行政長官李家超12月18日在北京同時向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國務院總理李強述職,特區政府工作獲得充分肯定。今次述職規範化調整,並非首次,只是在中央對特區全面管治權的基礎上,進一步突顯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唐偉康:香港和「脫鈎」的局限──為何美國對懲罰中國的「壓制」感到兩難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19
美國無法讓中國後悔──更不用說扭轉北京違反香港高度自治的行為,這說明金融脫鈎、制裁和經濟壁壘,並不像華盛頓許多人認為那麼可靠。
香港2023年區議會選舉分析
作者:盧兆興2023-12-18
區議會選舉可視為成功。然而,仍有相當多的領域需要進一步改進,包括選舉管理、投票過程中的危機管理、候選人和團體之間缺乏進行更深入辯論的選舉論壇,以及3個委員會成員「權力過大」。
新區議會在本地政制扮演什麼角色?
作者:陳景祥2023-12-16
當年區議會的定位,是港英政府逐步推行代議政制的試驗場和起步點。經「完善選舉制度」後,區議會全面「去政治化」,還原了本來「地方行政」的角色,從此區議會不再是踏入政壇的起步點。
從移送盧旺達方案 看西方雙重標準
作者:關品方2023-12-15
英國自詡尊重人權,有其本國的法律《英國人權法》,同時也受到《歐洲人權公約》的限制,但在國家利益面前,決定將這些政治和經濟難民想方設法急急送走唯恐不及,充分反映英國所謂尊重人權的雙重標準。
回歸河套創科園的初心
作者:張量童2023-12-14
機遇不等人,這個「快、好、省」的替代方案建議大家認真考慮。還望當局重新檢視兩個方案的優劣比較,讓大河套創科園的規劃、設計和實施,得以在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進行。
財政預算開源節流的挑戰
作者:劉勵超2023-12-14
「今時唔同往日」,這些支出是否依然「應使」和推行以來有否達成背後的政策目標,社會應趁政府剛開展的《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多加討論。政府也要毋懼面子問題,認真檢討現時各項巨額及難以控制、不可持續的開支。
從周庭流亡加拿大說起
作者:馮應標2023-12-13
以筆者過來人的經驗,守得雲開見月明,萬事退一步海闊天空,用平常心去「迎着冷眼與嘲笑,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便可無悔無懼一生愛自由、民主!祝願周廷能盡快完成學業、康復,在未來的歲月闖出一翻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