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什麼是國家的底線?
作者:孫明揚2017-12-20
香港人一向對國家安全、民族意識的觀念薄弱。 面對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如果繼續放手不管,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十九大以後的林鄭首次述職有何看頭?
作者:阮紀宏2017-12-13
既然是一家人,就有長幼之分,就應該把話挑明講清楚,讓大家不要花時間互相猜疑。這種做法,近年愈漸明顯。
全球告別西化 開始東方化?
作者:朱雲漢2017-12-08
告別十九世紀以來的西方主導,看待中國帶頭的「東化」趨勢,不用太無奈,這或許是全球治理機制的轉機。
北京清理低端人口的前因後果
作者:王永平2017-12-06
撇除歧視因素,北京對外來基層人口的清理行動,其實是有跡可尋。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作者:文灼非2017-12-05
當中國有重大變革,彥山先生獨到的第三只眼可以繼續為我們撥開雲霧,洞悉局勢。
香港對內地有何責任?
作者:陳文鴻2017-12-04
香港與內地建立命運共同體的關鍵是香港與內地權責相合。香港憑什麼對內地只取不予呢?
中國新時代最重要的三件大事:說與做
作者:駱惠南2017-11-27
民族情緒或有助一時的政治氛圍,但是對經濟發展未必有什麼助益,甚至不無負面後果。尤其是中國目下經濟結構,與世界各主要國家息息相關。
中國在三沙建島建基地,建立國際優勢
作者:陳文鴻2017-11-27
中國海南省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合稱「三沙」。中國如何利用南中國海的優勢,建立國際上的地位?
兩個年份看中國未來
作者:莊太量2017-11-24
到2050年,再翻一番的話,人均GDP就可能達到5萬美元,這是甚麼概念呢?就是達到目前香港或美國的水準。當然,美國也會進步;但大家不要忘記,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所以屆時中國的國力就相當於4個美國。
大灣區應強調競爭而非分工合作
作者:呂大樂2017-11-23
在大灣區新概念底下,儘管行政地區依然存在,並且於管理上有所分別,將來我們對很多事物、活動的理解,應該是跨行政區的新的個體。
23條立法責在政府不在港人
作者:王永平2017-11-22
回顧過去十多年來23條未能立法的歷史,是想指出,有關責任完全是在政府身上。
中美關係新拐點
作者:劉迺強2017-11-21
特朗普這次中國之行,劇情已經根據主題編好,他一早來電祝賀美國百年死敵共產黨的大會,和習近平連任黨魁,已經預告拐點的來臨。
新時代領導目標:農村也要富起來
作者:胡孟青2017-11-16
習近平深謀遠慮,斷估他會明白權威管治需要建基於強人,這是作為過渡的一種。
香港青年與內地交流黃金時代的開始
作者:劉迺強2017-11-14
融合是大勢所趨,到時最困惑的,將是那些反對派政客。如果繼續以反中亂港為政綱,將會沒有市場。
特朗普建立的新中美關係
作者:陳文鴻2017-11-13
關鍵便是中國怎樣利用特朗普,借他來牽制美國的外交政策,替中國以及一帶一路建設、世界和平發展爭取時間和空間,也抑制美國任何軍事冒險主義的行動。主動權盡在中國之手。
政治局分座位 閩浙後海大勝
作者:丁望2017-11-10
變化最大,影響最深的是,資歷優勢、台階完備優勢的重要性大大降低;政治血緣優勢的重要性大大提升,是最具決定性的因素。
確保不變
作者:曾鈺成2017-11-09
有的主管港澳事務的官員,對香港出現的一些情況看不過眼,曾經發出警告說,不搞一國兩制,香港失去一切,國家沒有什麼。這些話說多了,難免令人擔心中央會對處理香港問題失去耐心。
蔡冠深:積極宣傳香港 源於不甘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1-09
政府不斷呼籲年輕人大灣區發展,但亦不少人認為香港年輕人普通話水平、在中國的人脈均不及內地學生,難以競爭,那麼在這位企業家眼中,香港青年具體有什麼發揮?
粵港澳大灣區──中國近代全球化互動的發源地
作者:陳明銶2017-11-07
粵港澳令人緬懷的光榮革命歷史,應成為發展大灣區的激勵力量。
聶德權:香港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的角色和發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1-06
「要推動創科發展,我們可能有很多意念,但要轉化為具體產品、行業發展等,便需要內地的生產基地和市場。」
七常各有定格 血緣傾斜甚大
作者:丁望2017-11-03
高層權力的消長,讓人看到中央團系的衰敗場景,感受到中央團系正處於政治黃昏期,且只能維持很短時段。
全面管治
作者:曾鈺成2017-11-02
要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就要如習近平和其他中央官員曾多次強調,嚴格依照基本法辦事,不能隨意發揮,無中生有。
增進中美互相了解避免兩敗俱傷
作者:鍾倫納2017-11-01
中美兩個文化並不完善,本身問題不容忽視、也引起彼此和其他國家的疑忌。
十九大經濟原則尚待貫徹
作者:雷鼎鳴2017-10-31
我們只要讀讀「報告」第五部分,便知其發展經濟的策略涉多個層面。
一地兩檢:管轄式vs行政式和西九──石崗穿梭線
作者:黃賢2017-10-31
簡言之,兼聽則明。政府要衡量的,是堅守預設立場為重,還是兼顧民生爲重。
唯有中國能救美國
作者:劉迺強2017-10-31
從最基本的客觀形勢出發,特朗普這次訪華,我們一定會賞他些甜頭回去,讓他好看。
中共的學習與創新
作者:陳文鴻2017-10-30
中國制度與美國的差別,是當特朗普談美國優先,實際卻是百分之九十九人口供養百分之一的超級富豪。
塑造中國崛起的新國際戰略
作者:鄭永年2017-10-27
無論是南中國海問題、和印度的對峙,還是目前的朝鮮核危機,無疑都是對中國的考驗。
2047 2050
作者:陳景祥2017-10-27
當年回歸談判期間,香港人理解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是香港可協助國家現代化,作用獨特且無可替代,因此北京願意容忍差異,並給予香港在基本法下50年不變特殊地位。
鄭永年:民主需要社會經濟基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26
中國共產黨將迎來100周年黨慶,中共定下兩個目標,第一、全面小康社會;第二、減少1,000萬農村貧困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