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重點是修自己的心,不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讓心不攀緣,不受外境干擾,更不會拿外在的東西揹在身上以為自己已有所得。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正是此意。這樣不是把鍛煉身體,增廣見聞,舒發心情,提升智慧,聯絡友誼等多種作用連在一起嗎?後來,我竟然變成行山大隊長。
這一篇説不上是典型悼念的文章,更多的似乎是一種自我回顧,也爲了陳sir和我之間的經歷及緣分,留下了一點點的痕跡。
走在落葉上,腳底窸窸窣窣,聽起來是時間在跟我們細數,今年的大小事。此時才恍然大悟:啊,原來我們高估了很多事,也低估了很多事。當所有的事都落到地面,才看清它們的本質。
一流高手並不在乎有人勝過自己,因為這代表着可以從別人身上得到更多啟發, 而懂得欣賞與讚嘆別人的謙和學習心態,才是真正高手的氣度。
謙虛謹慎是品格。 豁達大度,厚德可載物。
社會愈是物質上充足,愈是科技日新月異,精神方面的失落愈見明顯,人民愈想找尋宗教的慰藉。我在南京見證00後的年輕人,在科技發達的社會中更加徬徨,更加找不到攀附。
芒格的戲份雖少,但可能才是真正的主角。巴菲特在談到兩人打造的控股公司巴郡·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時曾說:「芒格是建築師,我只是承包商。」
芒格的戲份雖少,但可能才是真正的主角。巴菲特在談到兩人打造的控股公司巴郡·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時曾說:「芒格是建築師,我只是承包商。」
大事小事都是人生。好的壞的都是生活。快樂地去工作,開心地過日子,是人生智慧。不是每件事都有結果,不須每個夢想都要實現。
二人體型都看來不健康,飲食也不節制,能夠支持到百歲,基辛格說是「有責任感」,芒格說的夠「樂觀,永不後悔」,看來心態才是最重要,其他規則都是假的。
肝鬱氣滯在現代相當普遍,四柱命學是可以看得出來,而且很簡單,與純粹以五行或干支部位斷病法相比,會更加全面深入,而且更具實務性。
我們會產生恐懼的原因,來自害怕有可能發生的未知,而非必定會發生的事。假如仔細觀察,會發覺恐懼其實只是一種情緒和感受,並不真正存在,只要我們的心經常保持平靜安穩,其實不會那麼容易被它影響。
真正的情感,是以心印心,無須太多言詞。真正的藝術,是以真誠感動人心,無須太多裝飾。每每拿起洞簫,都提醒自己。真正動人的音樂,無須多餘的技巧和加花。以真情貫注在旋律之中。此刻的簫聲,最感人、最貼心。
《65宗冤案》書中說的冤案,今天大概不太可能再出現,但科學鑑證再先進,依然鑑證不了人的腦袋在想什麼。
華人武打巨星李連杰最近推出新書。近年他屢被傳謠已逝,引來熱切關注。讓我們跟隨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的文字,了解一下這20年來,李連杰怎樣皈依佛教,潛心修行,將自己的生命與佛法融合。
人貴自知,把自己看得太高或者太過重要,只會令人走向貢高我慢,最終必會失敗的道路。只有腳踏實地,不斷自我充實,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
在生活中,體悟修行。煩惱是培養我們成長的良田,在煩惱中提升自己,才是禪修的真正意義;修行并不是脫離日常生活,而是在人生的點點滴滴之中修。
剛剛接觸佛法時,善惡二元對立的觀念仍然很強,對於佛法強調不落二邊的概念很難捉摸。不過不容易不等於不可能,重點是要多點用心親自感受。
人生有如插花。每個人都有刺,都有不足之處。人之間相處,寬容很重要,進退有度很重要。只要能理解,能配合,可以協調、可以合作。
我們的心力應該奉獻給家庭、朋友,以及與所愛的人一起經營的豐富關係。這種對家庭永恆的愛和奉獻,在我的生命中永遠高居第一位,推動我繼續向前。
每次reunion都帶來了不少的回憶以及重聚的新體驗。So my friends, until next time!
閉關期間和自己獨處時,會覺察到有很多細微的情緒生起,例如是否會因為沒人看到而懈怠放逸?還有遇到八苦之中的「五陰熾盛」生起時,假如處理得不好,方法又用不上,甚至可能會出現情緒問題。
幸福就是接納包容。幸福就是自得其樂。幸福就是傳遞關懷。幸福就是分享快樂。以真誠、簡單的心去生活,其實幸福就在身邊。世界精彩繽紛,生生不息。萬物與心相連。一切都是由心出發。
一人陪一次,說不定就是共同嗜好萌芽的開端呢!
《華嚴經》說:「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因此懂得調整自己的心態,不去太多分別計較便非常重要。
我覺得上場最重要是享受當下, 只要你打得開心, 便有好表現, 所以我就會告訴自己「Showtime」。
白紙黑字,書法是有生命的。所以古人說,敬惜字紙。筆墨自在,歲月悠悠。願能揮毫無礙,行雲流水。願中華瑰寶,歷劫不磨,書香永繼。願中華文化,源源不絕,代代相傳。
當一個人感覺被接納的當下,脾氣會軟化,萬事開始有商量。感激身邊的他,一直在接納我的急性子,在我怒氣高漲的當下,他往往一兩句提醒,可以把我從怒火中燒的處境中,驚醒過來。
我們確實是到了最近,才面臨AI功能日益強大的景況;但背後根本的問題已有數百年之久。理性與感性、人為與自然、深思與直覺,這些兩端之間的拉扯早已形塑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