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大校董會經諮詢諮議會的建議後,通過委任國際知名數學家陳漢夫教授為學術暨教務副校長,任期5年,由今年6月1日起生效,在香港土生土長的陳漢夫教授是高等教育界的卓越領袖和國際知名的傑出學者。
在10種思維範式的指導下,學生們不僅能夠在課堂上展示更深層次的思考,還能將這些思考策略應用到日常生活和未來的學習中,有助師生營造一個更具思考力的學習環境。
香港理工大學3月1日舉行傳媒午宴,宣布建議於北部都會區的新校區內設立醫學院及附設會議展覧中心的大型教學酒店,以配合大灣區人口的醫療服務需求,促進區內旅遊、會議及展覽業的發展。
美國《商業周刊》認為,Steven Jobs已經三度改變世界:個人電腦、電腦動畫、iPod和iTunes影響音樂產業。可他卻是沒文憑的。
筆者從曾參訪20多間博物館的有限經歷,得出的看法是各館都用心規劃,綜合或專題各自呈現豐富的內容,很多都用植根香港、胸懷祖國與放眼世界的視野,留下記錄與文物擺放,彰顯三合一體的價值觀。
東華學院校長陳慧慈教授2月29日在傳媒聚會上表示,冀在2025至26學年申請升格成為私立大學,會同步研究在取得大學名銜後申請成為應科大的可能性。
疫情過後,不是恢復疫前,而是開展疫後新局面。放棄了疫情中的努力與創新,明明有了新校服,卻反而倒過頭去穿舊校服,多可惜!
學生在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時需要多樣化的能力和態度,這樣的教育模型才能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和機遇。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發展生命健康科技,將動用去年預算案預留作相關發展的其中60億元,資助本地大學與環球機構合作,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促進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多間大學對此表示歡迎。
香港珠海學院宣布,校董會已批准校長陳致教授辭去香港珠海學院校長,並於4月1日接任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第三任校長一職。
可能大家對應用科學大學的概念依然不太清楚,究竟什麼是應用科學大學呢?多次有人問我:假若都大成為應用科學大學,是否需要再次更改校名呢?我回答:不用改名!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宣布多項鼓勵創科和資助高等教育的舉措,多間大學表示歡迎,認為可以保持香港在前沿科技領域的競爭力。
嶺大邁向香港復校60周年,啟動「嶺大60全球學者招募」,從全球各地招募超過60名傑出學者加盟,進一步鞏固大學的科研實力。
讀書,讀什麼書?讀經典還是讀時尚,讀硬的還是讀軟的,讀雅的還是讀俗的,專家各有說法。除此之外,還牽涉到不同的學科。我的建議是,讀文學書。為什麼?因為沒用。
「作為中國人,一定要對中國語文有深入的認識,中國語文亦是連結中國與世界的橋樑。我們要將中文發揚光大。」
作為香港人,我們「無間道」地身處兩個文化系統中,肩負的使命就是融和不同文化的差異,牽頭讓世界更快成為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歷史、文化乃民族之根,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鍾志平博士期望同學藉著比賽品味中國傑出文人對世間萬事萬物的反思及感悟,同時希望同學能透過翻閱詩、書,體會中華文化與歷史的宏大氣魄。
醫專主席梁嘉傑教授表示,專科教育以實踐能力為本,不再「一試定生死」。醫專又將香港專科培訓模式帶入內地,已成功培訓出 1400多位內地資深醫生作為導師。並設立專責小組進討論醫療AI的監管及醫療倫理。
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邁入第四屆,希望利用生動活潑的比賽方式,引發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歷史的興趣與關注,同時藉以提升全港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個人情操。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我們不必成為別人心目中的龍,可以根據個人的特點或所好走向自己的將來。
「蘇秀蓮展覽廳」命名典禮暨2024新春茶聚2月23日(周五)假香港珠海學院舉行,香港珠海學院校董會主席林廣兆先生並率學院中高管理層連袂出席此次活動。
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的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邁入第四屆,希望利用生動活潑的比賽方式,引發社會各界對中華文化、歷史的興趣與關注,同時藉以提升全港學生語文水平、培養個人情操。
中大醫學院昨(22日)舉行新春傳媒茶聚,新任院長趙偉仁教授指人才是醫學院的根本,23條不會影響交朋友。高端教學科研綜合大樓是吸納環球人才、跨科合作及創新技術轉移的門檻,每一元投資都絕對花得值。
科大2月22日(周四)舉辦傳媒新春團拜聚會,進一步介紹醫學院構思,以及在創新科技上的新項目和課程。
學校的競爭文化,影響着成員的價值觀,包括學生、教師,甚至家長。關鍵並不在於他們是否參加競爭,而是競爭在他們腦中是怎麼一回事。他們的經歷中,競爭是大家一起前進的基礎?還是我贏你輸的遊戲?
慈悲評估旨在建立一個支持和促進成長、學習和發展的環境,並將個人的困難和挑戰視為機會而非缺陷。它強調將關懷和理解融入評估過程,並為個人提供更有價值和有意義的反饋。
由於動物不會批評學生的發音、快慢、對錯,這種人與伴讀犬的真摯情感聯繫,不帶批判性及有溫度的聯繫,正正是學界需要多加關注的部分!
校友們捐獻母校,傾囊相贈者為數不少,筆者認為捐款者除感恩母校外,想必有更重要的樂觀信念持守,更終極的赤子關懷,那就是教育推動,薪火相傳,這是對個人成長、集體向前,永續不斷提供最大的進步空間。
何文匯教授認為「一個人的文化根柢深厚,文化枝葉就會茂盛,果實就會健碩。學生如能從小浸淫在我國深厚的文化中,將來為人處事,會有很強大的文化自信做後盾。」他相信通過比賽,學生們會開闊視野,學有所成。
筆者由一人肩負學校支援工作到現在發展為接近10人團隊,服務十多所學校及300多名老師,惠及過千名學童。筆者希望各成員能合作無間,從多方面優化我們的幼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