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文化的差異,不是人人都注意的。也就是說,不止會不了解,還可以是不屑了解;認為許多事情有絕對的「對」與「錯」。
通識課程改革方向之一是具體化和規範化,長遠應列明單元內須教授的議題,議題背後涉及的知識、概念、理論(留意不只是單單列出概念),而有關的議題可以每隔數年更新一次,以切合世界和社會發展大勢。
2000年3月收到通知,可以在千禧年出任母校校長了。中學畢業,33年後,可返回母校服務,心裏感到踏實,高興。先後收到兩封信,一封是老校長Mr S. J. Lowcock,另一封是校董會主席張奧偉爵士。
2018年IB滿分狀元、聖士提反書院校友梁以鏗認為,IB要做研究,有機會探索學科沒有教過的知識和看法,覺得有趣。
聖士提反書院校長楊清女士希望學生幸福,而宿舍就是提升學生幸福感的地方。
若語文科仍然是「考試主導」,那中小學的語文教學,特別是寫作教學,又會朝哪方向發展?
很多人認為中文是母語,自然就會,無須特別重視。但香港教育重英輕中,蒲葦老師反而認為更要推廣中文。「不重視中文的話,中國文化就失去根基,人就很容易被金錢權位所蠶食。」
由小學至初中階段的香港青少年,他們是否幸福呢?有什麼因素有助提升他們的幸福感呢?
接觸世界是楊永漢校長的教學理念,希望學生不要困在學校裏,眼界要闊。「我來孔聖堂第一天,向學生演講時,我勸喻學生離開銅鑼灣,跳出香港,進入世界。現在已經讀大學的校友都記得我這番話。」
校本評核(SBA)、通識科獨立專題探究(IES)、其他學習經歷(OLE)、四個核心科目等項目個別來看,都是豐富學生學習體驗的良好構思,但是所有項目同時並進,必須同學在短短兩年多內完成,就只會弄巧成拙。
雖然學校校風需要改善,但李金鐘不主張嚴懲學生。「我主張以理服人,讓學生知道錯在哪裏,要明白為何我會這樣處理。我主張三令五申,我給三次機會學生,再犯就處分。」
是次《教育同心橋:校長也上課四》以「橋」冠名,即期望本書能成為本港眾多教育工作者交流的橋樑,為作者們提供一個探討不同教育議題、分享教育心得、一同交流學習的跨校平台。
有人視教職為高薪假期多的好工作,孔聖堂中學訓導主任陳樹俊老師強調教育工作者不是教師,而是老師。「教師是一份職業,而老師是一份事業。我們的使命就是改變生命,亦以『生命影響生命』理念在教育工作走下去。」
在二十一世紀有不少管理員工的階層發現青年人入職時,無可否認他們學歷是高了很多,但工作技能及心態是遠不及七八十年代的年輕人,為什麼呢?
觀課時和課後看學生的作品,每一位的內容都很豐富,填滿一張A4紙。他們畫出來的分餅方法各適其適,配合圖畫而寫出來的答案也各有不同,不像平日上數學課時,常常因為怕出錯而什麼也不寫。
聖士提反書院楊清校長分享如何透過寄宿計劃助學生提升個人發展、獨立、自我管理,以及培養、解難和與人合作的能力,於生活體驗中培育明日領袖。另外邀請該校去年IB滿分狀元梁以鏗分享中小學學習生活及讀書心得。
增加範文,是因應教學實踐,指取消範文會導致學生語文水平下降。但重訂範文,除非是逼於形勢,無心改善,只求敷衍過關,否則所佔分數和考核方式都要細心思量。
程介明指出,在工業社會,教育是瞄準就業的,所謂「一紙文憑,一技傍身」便可以「一帆風順」,但在今天的後工業社會,往往是「用非所學」。
高中文憑試的中文科給予學生很大壓力。蒲葦老師認為將中文知識視為對人生有幫助的材料,而考試或關乎應試時的狀態,壓力太大容易適得其反。
IB狀元潘聞韶覺得IB課程國際化,能夠與海外大學接軌。他也覺得IB着重獨立思考,如果子女有批判性思維,不妨報讀IB。
為何聖保羅男女中學是家長和莘莘學子追求學術修為的理想學府?我在聖保羅男女中學學了什麼?我在1967年畢業,在母校學到的東西影響我一生。
莘莘學子選取DSE還是IB課程呢?從現實角度出發,本港考生和家長多關注「認受性」問題。
隨着全球科技創新踏入新階段,資訊流動愈來愈頻繁,人才需要跟過去已不一樣。新一代的國際人才不能只知道、理解資訊和知識,更要有自發行動跟參與,香港教育又能如何回應這樣的多元人才發展新趨勢?
由中華聖潔會所創立的中聖書院,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現任曹美娟校長和羅瑞蘭副校長攜手合作在學校推動正向教育,培育學生帶得走的能力去迎接多變的未來。
筆者本科唸歷史,唸書與教學是兩回事,教學過程需要增補個人認知,以及設計及反思教學策略。
校園欺凌日趨嚴重,關鍵之一是香港教育制度以考試導向,中小學生在學業成績方面投放大量資源,但缺點是偏重智育發展,令個人成長和品德情意教育有所不足,難以有效培育學子接納差異和顧己及人的情意。
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今日舉辦傳媒春茗,校長段崇智宣布,中大(深圳)計劃在深圳龍崗區成立新的醫學院和直屬醫院。
全面學位化,表面看來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良機;現實上已有不少教師通過進修或在入職前取得大學學位,只因無足夠學位教席容納他們而享受不到學位教師待遇,形成「不公平」的現象。
初中中史科沒有公開試的壓力,教學成效評量的方式便可以打破框框。讓學生通過有趣味的閱讀、科研活動、參與製作而有所表現。
教育局2018年5月24日向所有中學發出公函,公布初中中史科及歷史科的修訂課程大綱,並且決定最快在2020-2021學年,在全港中學中一級開始實施,取代1997年公布的現行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