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

論躺平主義:無需解釋的基本假設
作者:程介明2021-06-11
社會沒有了向上流動的階梯,導致現實不符合我們的假設「人望高處」,可是我們會覺得是現實出了問題,而不會覺得是自己的假設出了問題。看不順眼,覺得是世風日下。但我們應該如何對待?
丁新豹:中史科範圍龐雜 宜整合課程增學習興趣
作者:編輯精選2021-06-10
著名歷史學者丁新豹博士周三(6月9日)於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恒傳感言》訪談節目中指出,中史科課程內容過於龐雜,建議教育局重新整合課程,刪減相對不重要的內容。
中大調查研究:香港學生身心靈健康狀況低於國際水平
作者:編輯精選2021-06-08
中大於2020年6月至12月期間發問卷調查學生健康情況,結果顯示,相對於國際水平,香港學生的生活滿意度及自評健康狀態均較低;香港學生的情緒症狀亦較身體症狀嚴重。
善用疫情中的暑假
作者:彭智華2021-06-07
家長及老師還需要特別關注學生是社交及適應能力或學習能力較弱的一群;家長可能發現子女在停課後在家中有良好的表現,可能只是假象,因不需面對社群或測考的要求;當他們在復課後,就需要面對重重難關。
以中學生學能預示社會力量
作者:雷鼎鳴2021-06-04
香港中學生科學知識退步的現象,早已使大專教育界憂心不已,科學學科準備不夠,到大學裏會辛苦得多,而且香港的未來發展希望能含有高科技成分,學生理科退步,不符港人利益。
何文匯教授:加強學習歷史文化 天地無限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04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何文匯教授認為,國民身份認同是必要的,每個國家都會強調國民身份認同,這種認同可以給人一種動力,令人生有目標,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梁梓彥:神奇E-mat拯救浴室跣腳長者
作者:張灼祥2021-06-02
有藝人在浴室滑倒,頭破血流,傷勢不輕。讓馮堯敬中學的Mike想到,年輕人跌傷已那麼嚴重,獨居長者在家中跌倒,怎麼是好。循此路進,他們一行人想到設計防滑墊,稱之為E-mat,獲得房協比賽金獎。
移民、教育、校園
作者:黃冬柏2021-06-01
移民規劃除了政經考慮外,往往亦與教育攸關,值得我們教育界或制定政策的官員反思,本港教育制度有何缺失,令這類中產家庭伺機而移?
教育界如何應對新一波教師移民現象
作者:曹啟樂2021-05-28
教育界如果真的出現離職或移民現象,按現實的情況, 完全是可以應付得到的。要記住,教師是一份薪高糧準, 十分穩定的工作,是特別受到求職者歡迎的, 尤其是在遇上經濟下滑的境況。
突破疫情的自主學習動力
作者:李立中2021-05-27
在課堂受限制持續一段日子後,我留意到學校有部分學生成績不但沒有退步,反而突飛猛進。我很好奇,約了幾位成績躍進的中三學生面談了解,結果令我非常驚喜!
把歷史文化帶到現場
作者:邱國光2021-05-27
過往一學年,夥伴學校囿於疫情,需間歇性停授實體課,老師們仍各出奇謀,設計不同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文化之心,誠屬難得。
太古「信望未來」計劃全方位支援青年職業訓練及全人教育
作者:徐淑梅2021-05-25
「太古飛躍翱翔工作體驗」計劃是太古基金與職業訓練局共同籌辦的先導項目,計劃已於2020-21學年啟動,為期3年,旨在加強對青年人的職業教育及培訓,增強青年職場競爭力。
校長的專業操守與道德領導
作者:鄒秉恩2021-05-25
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專業道德操守、我們的品格素養以至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強烈影響著我們的屬員和跟從者,也直接左右到我們負責單位的聲譽與教學成效。
人工智能科技 賦能藝術創作與學習
作者:林桂光2021-05-22
近月一則「無實體數碼畫5.4億成交」的新聞,應該可算是全球AI藝術屢獲熱炒的代表,也反映AI藝術已漸現初型,美術老師應該多加關注和學習,為美術教育科普化做準備。
疫情下如何促進學生跨文化學習?
作者:編輯精選2021-05-21
雖然此類活動每次只有個多小時,較難提供海外交流團那樣為期5至6天的沉浸式經驗,但其優勢正在於能以比海外交流團低得多的成本,讓更多學生更容易從當地人的視點看不同地方,並與當地人深入互動和交流。
開埠以來最駭人的虐兒案
作者:鄧兆鴻2021-05-21
兩名被告都是年紀輕輕便結婚、生兒育女,人生經歷不足,可能還是大孩子心態,沒有清楚考慮及準備便結婚、離婚,以虐兒為「遊戲」,更漠視自己行為對幼兒的傷害。
爲期兩年數萬師生參與 「禮行天下」中華文化傳承活動揭幕
作者:編輯精選2021-05-16
培養下一代擁有良好的品德和正面價值觀,是整個社會的共同目標和責任。希望為我們的下一代營造富關懷和具正向氛圍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促進實踐良好的品德。
人工智能教育走入課室,助新一代培育未來技能
作者:屈家妍2021-05-16
人工智能(AI)技術可以改寫世界的面貌,其廣泛應用是大勢所趨。
一生一師與十公斤的啟示
作者:黃智華2021-05-14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喚醒孩子的生命,讓他們從「種子」中萌芽、成長,誘導出真正的生命。
從通識教育邁向公民社會發展
作者:黃冬柏2021-05-13
基本上,CSD承傳了現行LS的課程宗旨,分別只是把原來洋洋灑灑的幾大範疇瘦身,變成針對「香港、國家與世界」的3個主題。
教師專業問題 政府應強化規管
作者:趙炳權2021-05-12
《香港教育專業守則》理應是每一位老師都知道和重視的,但僅僅出現在《學校行政手冊》作為參考文件,而教育局的政策只懂不斷向前,不處理操守問題,真是令人擔心。
國史 vs 中國歷史
作者:邱國光2021-05-10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的名言:「溫情與敬意」,正好道出了本國史與他國歷史在本質上的不同。
一個讓學生閃爍的課堂
作者:楊佩珊2021-05-07
現今的青少年喜歡別人給他們表現及閃爍的平台,也需要彼此的認同及欣賞。半日的上課形式可能還要維持一段時間,老師及同學們真的要好好利用這個機遇。
教孩子這一招,讓霸凌者傻眼、不再靠近
作者:洪 蘭2021-05-06
當孩子面臨霸凌,該如何讓對方放棄?大腦可以訓練做不擅長的事,對付霸凌者時,就是鼓勵孩子改變自己,讓對方自動遠離。
劉智鵬教授: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可更認識中國與世界 老師怎樣教? 學生怎樣學?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06
通識科改革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歷史系教授劉智鵬博士表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可以讓同學更認識中國與世界,但最重要仍是教,因為老師怎樣教? 學生怎樣學?
中文科應取消說話能力測試
作者:黃家樑2021-05-06
同時訓練同學聽、說、讀、寫實屬必要,問題的關鍵是:既然如此重要,為什麼公開試不考核,老師就不去教和不去練呢?
疫情硝煙 師生心聲
作者:何漢權2021-05-04
當DSE完結後,疫情紓緩,教育局應全面恢復半天的全校實體課,這是全港師生的心聲話語。
專訪羅錦城校長:流淚撒種 歡呼收割
作者:黃智華2021-05-04
羅錦城校長勉勵年輕人:「不要輕易放棄,人生沒有失敗,失敗也是一種學習,如選擇了放棄便是真正的失敗。」
解決深層次矛盾
作者:馮文正2021-05-03
我們看見的問題如貧富懸殊、樓價高企、青年缺乏向上動力及歸屬感,是因還是果?若是現實的果,那麼因是什麼?
校友
作者:梁振威2021-04-30
作為校友,該時刻反思自己當年「以學校為榮」,今天有否讓學校「以你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