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年,孩子已經習慣對着屏幕學習,因此,他們能在沒有老師規管的情況下自主學習。筆者建議可利用資訊科技,讓學生繼續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2022」暨「全港中國歷史研習獎勵計劃」周六(1月7日)假香港大學王賡武講堂舉辦頒獎典禮,本屆共有兩名青年史學家獲獎。
人們對分享知識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恐懼。身為機構管理者需要體諒及明白,不要操之過急,趁機鼓勵同工間多分享,才能建立分享知識文化及信任的氛圍。
教育評議會執委黃靜雯校長與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課程領導」範疇獲獎學校校長陳道沛校長,與你探索海事及紀律部隊職務生涯,講解「生涯規劃」的重要性。
教育局質素保證分部推出「優化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一系列措施,回應社會訴求。但在原有自認為良好的基礎上小修小改,可以預見措施很難獲得業界有很大的迴響。
中小學未來可以嘗試將言語治療服務融入課堂,一則配合校本言語治療服務的本質,二則對學校各個持份者都有益處,還望不同學校有不同的協作嘗試,將來在學界可有更多交流和分享。
卓越教學獎也許是一個極大的肯定,但對航海學校的老師而言,學生的成長才是最大的滿足。寄望學生都能明白老師教學的苦心,好好用功,不要辜負老師的努力和期望。
當學校有清晰的共同目標,全體老師也為之奮鬥,努力各司各法去為學生建造成功的經驗,建立一間充滿關愛及培育學生充滿自信的學校。彼此步伐一致,才能追求成功。
香港防疫措施比全世界緊,一些孩子已形成不良心理,例如事無大小都檢測、無需要也強迫自己洗手等,對小事情容易焦慮,甚至過度恐懼疾病和死亡,失去探索的衝勁。
貧富差距懸殊的美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教育差距也很大。被批評成一無是處的美國公立中學制度究竟是怎樣的?一直腳踏進私立中學,又真的能幫底層的孩子邁進世界知名高校的門檻嗎?
文物教育可以揉合不同學科,成為一個跨學科教育平台,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文化與工藝美術,成為國民教育的創新嘗試。
新冠疫情打亂了學校原有的計劃和安排與學生的校園生活,但亦提供了機會讓我們實踐創新教育及搜索更多學習的可能性。除了內地姊妹學校外,最近更與新加坡學府建立聯繫,參加他們舉辦的國際線上交流活動。
粗話之本質是原始、淺薄及充滿歧視的;其內容是「反語言」和「反思考」的。如今本地某類青少年將粗話代替了主語和思考,是一種外厲内荏,鴕鳥主義的思維缺陷。面對如斯境況,我們的社會又有何回應呢?
前國家領導人江澤民逝世,莘莘學子收到指示低頭3分鐘,並靜靜坐着站着默默「參與」追悼儀式,孩子心裏在想着什麼?教師有沒有引導同學了解儀式背後的意義?
梁百忍董事認為,香港未來應加快融入內地,彼此多接觸、多了解,進而建立互信的合作關係。面對世界各地的人才競爭,香港更應運用優勢,促進中港交流與發展。
靜觀修習在近年備受關注,因爲有大量的研究證明它能夠緩減焦慮、抑鬱等心理疾病,提升身心健康。其實千百年來,不同宗教、哲學或靈性修養傳統的先賢都在漫長的探索中,發展出自家的靜觀修習。
香港中小學的非華裔學生比例日益增多,他們對學習中文的需求強烈,香港的語言環境能否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作為中國國土上最國際化的城市,香港的語境又能否滿足外國人?
多年來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教育發展的田家炳基金會,將於12月13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教育論壇,邀請朱經武、李焯芬教授進行主題演講,並邀請香港9間大學校長、副校長進行專題討論。
在教育新常態下,教育領導更需要為學校發展多加思索,本文將集中討論如何透過正向教育,提升學生身心社靈4方面的健康,盼不單全面關顧及支援學生的情緒需要,且能進一步助他們的人生規劃覓方向、尋出路。
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系主任梁源博士表示,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集合世界各地從事漢語教育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為教育學界的搭建學術交流平台,促進和推動國際漢語的發展。
「教育從來都不是立竿見影的事,因此我們不能操之過急,亦不必一步登天。」田家炳基金會董事阮邦耀接受灼見名家專訪,暢談他與田家炳博士相處的點點滴滴及在田家炳基金會的教育推廣工作。
在資訊共享過程中,關鍵不是所交流分享的資訊內容有多少,而是有沒有建立分享文化及信任的氛圍,鼓勵大家分享及交流,以及更強大的橫向和縱向溝通,知識管理才能落地生根。
法治教育不只是傳授法律知識,更在於教導一套值得身體力行的價值觀,當中不止灌輸守法觀念,更着重公民意識,包括傳授權利與義務、互相尊重和調解衝突的基本概念。
美育在香港受到重視嗎?在美育發展上,學校是否已有相應的配套安排?當中的課程內容是否夠全面?美術室和音樂室的設施是否足夠?課時是否合理充裕?
相比公開試的臨場表現,放榜日對於學生們來説更是重大日子。模擬放榜為學生提供了十分真實的體驗,讓學生更加能夠了解自己面對放榜的流程及心理變化。
教訓欺凌者的行動,百分百是以牙還牙。這是否我們想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否我們希望建設的社會價值?
疫情持續近3年,網上學習已發展成常態,師生逐漸適應於線下與網上混合模式的教學方式。或許網上學習面對著挑戰,但也因此讓我們看到在疫情中學校和教師艱苦得來新的收穫。
公開課邀請家長進入課室,展現學生的學習環境。讓家長了解學校的安排,有利家校的互相溝通,建立家校間的合作橋樑。並且加深家長對子女教育認識,從而幫助學生於課室中更勇於學習,建立信心。
參觀「炮循」(炮台山循道衞理中學),沈立平校長說:「學校安排的學習體驗,讓同學找到他們的興趣。」學校的期望:同學畢業後,找到喜愛的工作,自力更生,回饋社會。而那,不也是天下父母的期盼麼?
校園狗狗大使除了為學生帶來樂趣外,也的確帶給我很多新的體驗,以及讓我了解學生生活及想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