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國際學校的教師享有較本地學校較大的自主權,同時也負有更大的責任。
這次日本之行真的令筆者有點驚喜,筆者也感覺到日本社會人士對國際化及英語學習的意識漸漸提高了。
灼見名家與新城電台聯合主辦教育講座「考入牛津劍橋的竅門」,邀請教育策略家、新城電台《新城教育+》總策劃凌羽一博士為主講嘉賓,他將親授考入兩間世界頂級學府的策略。
為配合21世紀全球化社會和第四代工業革命、人工智能的降臨,香港必需發展創新的課程,培育年青領袖善於與團隊、電腦、機器人合作,同時致力提升情商和倫理道德感,發揮人類的專長和特性。
根據香港教育局的資優課程框架,教師把課程加深較廣,達致學習上的增進效果,屬於培養資優學生的一種有效策略。
掠奪性學術集團挾帶出版優勢、濫用壟斷地位,把數百種期刊綑綁銷售、逼迫學術機構訂購,妨礙知識流通的行徑,美國大學已起身抵制。
國際學校與本地學校最大差別在於教育理念,國際學校較關注學生們的獨特性以及積極性。
劍橋可說是牛津出走的親弟,八個世紀以來,兩兄弟依然激烈競爭,各放異彩。但兄弟之間有競爭也有手足情。
美國學校系統完善,可信度高,所簽發的文憑證書都是獲多方認可的,經得起不同地方和長時間的考驗。而且中國與美國是世界兩大強國,全球化將是未來的大趨勢。
最近數年之間,許多民間的「集團辦學」如雨後春筍,許多與傳統不一樣的學校,遍地開花。許多國外的學校,都在中國辦國際學校(不招本國學生)、中小學的國際班、雙語班。
這種知足、感恩的正能量,正好賦予了越南教育崛起一道完美的詮譯:機會永遠是給那些有所準備的人。我在香港教學逾14年,聰明和能力強的學生很多,但是很少碰到過懂得感恩的年輕人!
讀大學和賺錢掛鉤,可以說是失敗多成功少。學習以興趣為尚,從前說是很灑脫,現在則是不能不面對的現實。現今世代,可能讀些專業證書文憑之類,找工作會更順利。如以一生人來統計,事業的成就未必會差過大學畢業生。
英國學校出名假期多,英國許多雙職父母,為此大為頭痛。漫長六周暑假,除了必去的全家旅行,其餘時間怎樣為孩子安排好?
心靈理應還是很幼稚的小孩,在知道獲派名校學位時,那種雀躍以至「喊爆」之情,是家長價值觀以及期望所促成,但孩子的日子還長呢,這種階段性成果的肯定,是否又有過多誤導呢?
如果父母孩子預備好讓孩子到英國升學,那麼愈早開始,孩子所得到的優質教育裨益就愈大。
澳洲人很喜歡於星期一到市集逛逛,所以我們也在市集設立一個推廣學校的攤位。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跟社區人士聯繫的機會。
藝術創作其實不用花太多金錢。你花些少積蓄買些創作用具,就可讓你消磨很多個長夏。這些過程,令你忘懷塵俗一些困人心緒的纏擾,不是一個只有追逐名利心者可以享受得到。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過於在中國當學生,然後到英國做老師。而不少英國人在自己地方當夠了學生就去大陸當老師,究竟兩地的教學文化有什麼差別呢?
批評香港教育這樣哪樣不好的人,到了學校放軟手腳不逼迫學生時,他們又會擔心子女日後的競爭力了。而且,家長自己的子女總都是優秀的。如果事實證明真是這樣,他們或許又會覺得芬蘭教育太不進取了。
雖然嶄新的一年才剛開始,但是申請留學的過程卻是片刻都馬虎、拖延不得。
在牛津兩個月來的學習,深深體會牛津輔導制正是世上最有效的學習模式之一,不單學生學會論證自己的觀點,連學富五車的導師,也因學生的創意思維及提問得以教學相長。
雖然英、美都是港人熱門留學地點,但與英國相比,美國的大學更重視申請者是否與學科特質契合。在個人陳述方面,申請者能否藉此彰顯個人特質,並讓學校相信你是合適人選,更是左右申請能否通關的「最後一里路」。
創校的工作並不容易,但每想到能在異地創作一片新天地,能有機會編織出一個個教育夢想,筆者行出這一步時仍感覺到充滿希望和喜樂的。
只有「壞學生」韓寒用自己堅定的夢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憑借「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樸素情懷,用實際行動報效着國家。
不要太糾結於發音或是口音的問題,聽得懂,說得出,能閱讀,能寫作就可以了,因為決定你英語能力的上限絕對不是發音。
現時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正陸續舉行入學面試,我們有畢業於劍橋大學法律系的導師分享經驗,強調面試的重點在於良好心理素質,以及向面試官展現自己具學術思維潛力,而這些其實都有準備辦法。
這趟踩線之旅,日程短促,走馬看花,但對於為香港學生遊歷湖南,設計研習課題,豐富考察交流的預備,多有作用。
周偉立:「我們雙方都很重視創意,重視年輕人的發展,重視年輕人要有國際視野,可以接觸到全世界最好的大師,這些方面,我們都是共通的。」
作為一個旅遊名地,泰國儘管毀譽參半;但不能否認的是,那邊的國際學校一點都不比香港的遜色。
大約一年多前,筆者便開始着手在澳洲開展幼稚園業務,我們先跟相識的朋友合股,學習基本的幼稚園營運知識及實務,接着便開始全面接手現成的幼稚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