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創辦伊始,恒管便專注於本科教育,加上作為自資院校的自主性與靈活性,有利於把這所學校辦成較接近美式文理學院或博雅型的大學。
1970年我決定接受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當該校的正教授,同時當該校經濟系計量經濟研究項目(Econometric Research Program)的主任。
雖然我們沒法預見未來的高等教育會是怎樣,但是回歸學生、回歸學習,卻似乎是一個不可逆的走勢。學習一旦回到學生手裏,威力無窮。整個學校改觀。
絕大多數社福界人士都認識香港理工大學「綾緻康健服裝中心」,每當他們遇上特殊殘疾人士在服裝上的「奇難雜症」,都會請他們幫忙解決。
學術界泰斗勞思光教授已仙逝六年,他生前除了專精的學術著述,更是一位公共知識分子,成為了不少知識分子的楷模典範。
世界文化理事會頒獎典禮將於2018年11月8日(星期四)假城大舉行,屆時大會亦將特別向香港的年輕研究員和學者致意,以表揚他們在科學、教育或藝術領域的優秀表現。
在教育上,中國需要大量的合資格教授,這些人最好能擁有博士學位;在科研上,我過去也指出,中國對高級科研人員有重大需求。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
何順文校長強調,恒管與時並進,不斷推出獨特創新的學位課程,以滿足社會及學生個人的需求。
讀大學的目的就是要學做人,是接受生命教育,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標,卻又不以自我為中心,因為作為一個全人,我們需要有多方面的成長和發展。
中大自創校以來,一直以「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為獨特定位,四個創新的特點正正與中大的創校使命不謀而合。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紡織及服裝學系21名應屆畢業生,參與2018年度針織時裝作品展,作品盡顯他們的新穎創意與設計才華,獲業界普遍讚賞。
學者生涯是一種有使命的特權。「學術」可以界定得寬泛一點,科學也好、數學也好、哲學也好、人文藝術也好,都是學術,都是人類文明的支柱。沒這些東西,人類的生存跟動物的生存就沒區別。
香港也有隱憂,高校研究水平雖然不錯,但吳校長認為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未必能夠維持現狀。
香港的大學學位不足,到澳洲留學是一個選擇,但學費昂貴令不少家長卻步。
吳麗娟:在理大工作近10個年頭,遇上許多很感動人心的師生校友,寫這本書是希望將他們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希望各位願意花時間去閱讀這80個故事,必定會有許多啟發和得着。
馬雲認為,香港並不只是屬於香港的,也不只屬於中國,而是屬於世界、屬於這個世紀的;香港人不應只看到香港,年輕人該放眼世界各地。
不要說「世上已無蔡元培」,即便蔡先生再世,也都可能回天乏力。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暑期體驗有助同學發展跨文化的人際溝通能力、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對多元化的包容,以及服務社群的愛心。
「雙一流」就是「一流大學」、「一流學科」,2015年就由教育部提出了。當時提出的「雙一流」,還帶着「中國特色」。目標是「實現我國從高等教育大國到高等教育強國的歷史性跨越」。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如果將校園當成社會的縮影,則會發現社會上也有很多不同弱勢社群需要幫助。
日本文科最高峰的東大法學部畢業生的擇業傾向穩中有變。未來會否有更多畢業生選擇公務員以外更富挑戰性的新興產業或創業,對於人口開始減少、急需高生產率新產業支撐經濟增長的日本來說,是個重要課題。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除了積極在當地培育災害管理和醫護康復人員,亦推展不少關顧當地居民心理健康的項目,遍及備災防災、緊急醫療護理、社福工作、生命教育、心理發展等等,活動受惠人數超過三萬人。
老而貧是人生最淒涼的晚景,難怪現在的年金改革,造成很多教授的不安,繼而考慮出走。
人是有個人尊嚴的個體,不應是愚民政策下的政治馴服工具;愛國的內涵之一,是愛和平、自由、平等、保障民權的制度。
恒生管理學院規模不算很大,但專注於本科教育,加上自資院校的自主性與靈活性,有利於把這所學校辦成較接近美式文理學院或博雅型的大學。
恒管嘗試突破傳統美式博雅院校的局限,取長補短,活化創新,以更佳應付本土文化和需要,成為地區高教一個新模式和新選擇。
由小學開始,在哲學博士媽媽的諄諄教導下,盧安迪深知讀書學習的關鍵在於用「心」吸收知識,提升自身能力,並非為了應付考試。
飾非文過,雖博反害,如果心術不正,則民主虛假,學識虛假。三十六計借屍還魂,科舉名利依舊,上下交征學位,左右並不重視教育!
向有「死亡之卷」之稱的中文科文憑試即將開考,今年更新增12篇文言文範文作為考材。闊別多年的範文在文憑試又再重現,教大如何支援教育界教授文言文?
什麼是好大學?「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那在美國大家衡量一所大學好的標準又是什麼呢?何為真正好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