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

心懷謙卑 繼往開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2-05
梁百忍董事認為,香港未來應加快融入內地,彼此多接觸、多了解,進而建立互信的合作關係。面對世界各地的人才競爭,香港更應運用優勢,促進中港交流與發展。
教大‧教育‧拓新
作者:編輯精選2022-12-02
香港教育大學學校協作及體驗事務處為非教育學士課程學生主辦「教育‧拓新」實習計劃。協助學生提早適應職場生活、裝備自己的軟實力及增長見識。為他們的生涯規劃增多更多的可能性。
族裔共融 語言景觀
作者:程介明2022-12-02
香港中小學的非華裔學生比例日益增多,他們對學習中文的需求強烈,香港的語言環境能否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作為中國國土上最國際化的城市,香港的語境又能否滿足外國人?
我與香港中文大學的40年情緣
作者:文灼非2022-12-02
經過兩年多疫情的洗禮,中大校園再次煥發姿彩,祝願母校一甲子校慶再攀高峰。
中國的希望在教育 回饋社會貢獻國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2-01
多年來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教育發展的田家炳基金會,將於12月13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教育論壇,邀請朱經武、李焯芬教授進行主題演講,並邀請香港9間大學校長、副校長進行專題討論。
以色列創科推手 諾貝爾獎的搖籃──郭位教授與國之重器以色列理工學院校長對話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29
本周節目,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教授會與觀眾到訪以色列理工學院,一間以科技研究聞名的大學。學院被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邀請合作,在紐約開辦創業新校區項目,將教學與創業結合
未來科學大獎公布名單 港大莫毅明教授獲數學獎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28
2022未來科學大獎公布得獎名單,由李文輝教授、莫毅明教授和楊學明教授分別獲得生命科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和物質科學年度大獎。各人獲取獎金100萬美元。
科大校長葉玉如教授正式就職 葉詠詩等4人獲頒榮譽博士學位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28
香港科技大學今天舉行第五任校長葉玉如教授的就職典禮暨第30屆學位頒授儀式。
理大成立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冀提供高水平政策倡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1-27
理大宣布成立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為創新科技、發展策略及相關政府政策提供學術建議。
從STEM到HELP再到ABM
作者:關品方2022-11-24
除了STEM以外,對天文的科普理解其實十分重要,因為這牽涉到我們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和自然物類命運共同體,以至人類面臨的共同前途問題的重要性。
改革研究課程適應市場 爭取第三方資助 郭位教授與現存最古老的德語大學──維也納大學校長對話(下)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21
郭位校長繼續帶觀眾去到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訪問有600多年歷史的維也納大學。
儼然靜悄悄的教育改革!
作者:程介明2022-11-18
疫情持續近3年,網上學習已發展成常態,師生逐漸適應於線下與網上混合模式的教學方式。或許網上學習面對著挑戰,但也因此讓我們看到在疫情中學校和教師艱苦得來新的收穫。
城大新農場啟用  推動健康一體化、培育未來獸醫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17
香港城市大學位於大埔林村的農場今天(11月16日)正式啟用,標誌城大在促進動物醫學、健康一體化、保障公共衞生及倡議動物福利方面進入另一里程。
孫東憶中大歲月 盼母校引領創科發展
作者:張家偉2022-11-17
孫東這位來自北京的科技專才出任港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成為首位「港漂」局長。他11月8日應邀重訪母校,緬懷在中大三年的學習生活,並暢談香港創科發展的前景,以及中大在引領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角色。
尋良師記
作者:鄒秉恩2022-11-15
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即使毫不經意,都會在學生的生命當中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那種光輝歲月、溫馨的情景將不斷在該學生心中浮現,默不作聲地導引着他們,啟發他們的心志,為他們訂定未來方向!
重視教研融合 推動大學國際化 郭位教授與現存最古老的德語大學──維也納大學校長對話(上)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14
郭位校長帶觀眾去到歐洲音樂之都維也納,訪問有600多年歷史的維也納大學。
U.S. News公布全球大學排名 港大教育學科滿分居首位 中大位列香港院校之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1-10
香港大學於世界大學排名權威《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雜誌最新公布的2022至2023年全球最佳大學教育及教育研究學科排名第一。
自資高教聯盟開辦應用教育文憑 畢業生可報讀副學士課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1-10
香港大學榮休教授程介明對DAE的設立表示歡迎。他認為隨時代轉變,學生的前路不應只靠學術成績一條獨木橋,希望DAE能夠為青年人和在職人士開闢新天地。
香港真的需要創科教育嗎?
作者:蔡世鴻2022-11-10
香港推行的STEAM教學,強調不是獨立成科。而創科教育也不只培養科學家,是教導學生創意、探究和解難,這些思考訓練,就算他們長大後從事其他工作,求學時期的所見所學,對他們來說也是沒有白費的。
香港理工大學85周年校慶──融入大灣區與國家創科論壇暨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開幕典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1-09
作為85周年校慶活動之一,香港理工大學將於11月24日舉行「融入大灣區與國家創科論壇 暨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開幕典禮」。
欺凌惡習必須絕跡校園
作者:何漢權2022-11-09
近日有大學一年級學生在迎新夜,被所謂「學長」逼迫,要狂飲一瓶又一瓶的烈酒,終至要被送入醫院進行深切治療。校方得悉此有可能奪命的欺凌迎新消息,卻連一句「欺凌惡習必須絕跡校園」的話都沒有?
發展建構學習的歷程:對學習和課程的反思
作者:黃顯華2022-11-05
中大伍宜孫書院所有學生都要參與通識教育課程,這門課更新了學生對學習的理解,給予實踐新學習理念和方式的機會,有助未來的持續和自主學習過程,也促進了個人成長。
退學
作者:黃珍妮2022-10-29
每一位年輕人放學回家豪言自己想退學,父母面青,年輕人自負自信,說老師只是照書念,如今什麼也是上網學習,書本上的學識學生不懂自修嗎?幹嘛要上學?
「博文約禮」──中文大學校訓的時代意義
作者:許志榮2022-10-29
大學之道是人間倫理的座標,建構優秀文化的磐石。它要面對的是意識形態、族群偏見、民粹躁動和威權扞格。在動靜、進退之間,不固執一端,須有本末、終始、先後的考量,這對我們當前的處境實在是發聾振聵的啟發。
浸大調查:新聞工作者普遍反對立法抵禦不實資訊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27
浸大傳理學院新聞與社會研究所主任、黃應士傳媒倫理操守教授陳景祥教授表示,調查結果反映香港新聞工作者普遍不贊成訂立反不實資訊法,他們更希望通過推動傳媒素養教育來抵禦不實資訊。
香港中文大學的校訓和校徽
作者:趙炳權2022-10-25
改校徽事件明顯是不按程序,也不尊重大學的諮詢架構和持份者。從我的痛苦經歷,大學高層不能「約之以禮」和不依大學政策辦事也見怪不怪,只能說管治的問題比我想像的更嚴重。
七大校長聲明《施政報告》有助吸引關鍵人才 支持香港經濟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20
7家政府資助大學校長周三(10月19日)發表聲明,歡迎行政長官在2022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多項支持本港高等教育和創科產業發展的新政策。
教評會倡引入「八方學童入香江」 紓學校生源短缺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20
教評會認為,本港基礎教育一向處於高水平,課程多元又國際化,對國際及內地專才有吸引力。教育局可增撥資源給予收取優才子女的學校安排適應課程給這些新來港的學生。
嶺南大學委任秦泗釗教授為下任校長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18
秦泗釗教授表示:「嶺大以其全人教育體系、輝煌悠久的高等教育歷史和在數字時代領先發展的決心而享譽社會。我很幸運也很自豪能被選為下一任校長,與所有嶺南人一起發揚傳統,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邁上新台階。」
中大港深兩校合辦課程  裝備畢業生投身大灣區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15
中大與中大(深圳)將合辦全港首個讓學生於兩地校園修讀的雙主修課程。學生將修讀跨學科數據分析課程,及在指定學術範疇中選讀由中大或中大(深圳)開設的課程作為另一主修,並於兩地校園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