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周六)至23日(周二)閱讀+焦點展覽不僅限於書籍展示,家長、小朋友及一眾書友除了可免費參觀外,亦可前來參與趣味互動小遊戲,欣賞演出,於購書專區中選購心頭好,享受折扣優惠。
今時的父母,不單溺愛子女,也無視子女的不當行為,儘管孩子行為惡劣,父母總是視若無睹,不加制止,以為這就是愛。這些孩子長大後,會是社會的一份長期負擔,是以父母的教導是如何的重要。
雖然活在大時代中的我們,無法躲避電子產品的洪流,但小朋友戒掉電子奶嘴,遠離電子產品,成人多點陪伴及關愛,是孩童健康成長的很重要的元素。
培育孩子必須先從關係開始。沒有能溝通的關係,一切的教育都是枉然的。
家庭教育,日形重要。香港教育局與民青局,是不是該携手配合「家和萬事興」這理念,支持大學開設與「家庭教育」相關的專業學位課程?
美國《商業周刊》認為,Steven Jobs已經三度改變世界:個人電腦、電腦動畫、iPod和iTunes影響音樂產業。可他卻是沒文憑的。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我們不必成為別人心目中的龍,可以根據個人的特點或所好走向自己的將來。
孩子的未來豈是家長決定得了的?他的未來,一半掌握在上帝手裏,即他的外在遭遇;另一半掌握在他自己手裏,即他應對外在遭遇的心態和能力。
不同家庭的子女年齡各有大小,情況也不盡相同,究竟在沒有課本的情況下如何教導子女學習中文呢?古代文人的語文修養都比我們高,但是他們並沒有教科書,為什麼卻學得比我們好?
大多數市民不慣於關心國際要聞,遑論局勢背後的歷史和地緣政治知識。為了承擔上述責任,未來家長必須多加學習、留意最新相關資訊等,提升自己與子女的談資的質量。
我深深體會到世間最無私最偉大的,莫過於父母對兒女的愛。這對父母對女兒抱高期望高要求,也努力幫助女兒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如何為女兒選上最合適的學校呢?卻又可能是父母最煩惱的事情。
告別嬰兒期,剛剛進入幼兒期的兒童,雖然還會不時地喜歡在媽媽懷裏撒嬌,用小手摸一摸媽媽的胸部,回味一下吃奶的感覺,但智力和行為發展開始會出現顯著的變化。
進什麼幼兒園?進什麼小學?不會由子女決定。進什麼中學?則不同的家庭,可以有不同的決策模式。進什麼大學?則決策的模式差異更大。畢業後做什麼工作,則父母代為安排不是大多數。
筆者認為,孩子每一個年齡階段,並不純粹為了滿足升學的學業。他們的每一項經歷裏,都在影響着他們的一生。讓孩子經歷「錢」,也是重要的學習。
問題真是沒完沒了。過往是講座中聽到媽媽們問:「孩子不斷追問,該怎阻止?」我總是說:「他們因為好奇求知才問,盡量回答吧!」現在親身體驗,才知道實在不容易啊!
孩子漸長,他定有能力作出更多的決定,請讓他學會為自己的選擇,承擔後果。
香港推行教育改革20多年,其實已見成效,無奈考試制度沒有改,孩子最終也要升學,這是家長的兩難,也是她口中非走不可的原因。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聽了特別扎心。
近年社會運動中不乏年輕人的身影,資深銀行家、專欄作家張建雄有感而發,分享他利用中國傳統經典多年養育兒子和孫兒的經驗。一起聽聽他的想法。
遊戲師證書課程是每一位家長的必修課,課程中讓他們明白內在動機的重要性,尋找自己孩子的內在動機,並轉化成學習,刺激孩子願意主動學習。
只要有創意及點子,家居品也可以化身成遊戲物資。
孩子原本有好奇心,對世界的知識充滿求知慾,不應懼怕讀書和學習。但如果父母和學校把學習和功課、考試拉上關係,若他們考不到好成績便標籤為「懶惰」,只要他們成績落後了,就會害怕學習。
歷時8個月具系統性的自由遊戲培訓,讓老師在設置環境、運用物料均有所改善,以及學會提問技巧、培養幼兒等不同能力。
亞洲人的社會比較內斂,很少透過擁抱表達關心與愛蘐,希望年輕的父母多透過擁抱向孩子表達愛。
讓我們從「牛下女車神」的生命,學習堅毅,感恩的特質、做一個好人。
每個家庭和孩子都是獨特的,我們每人也有着不同的成長經歷,所以大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這些方法。我們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盡我們所能幫助青少年期的子女健康地成長。
不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任何違法行為都應該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孩子的行為和發展需要得到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和引導,保護和關愛孩子的同時,也需要對其進行約束和教育,幫助其健康成長。
現今社會愈來愈重視幼兒教育,不僅有針對幼兒園的到校支援教師培訓,更有家長自由遊戲培訓。Dr. PLAY團隊希望業界能明白自由遊戲的重要性,並在學校、家中實踐。
教養一直在進步,我期待着輔助教養下的孩子,建立更有愛和包容的新世界。
冀望各家長由今天開始細心了解孩子強弱及興趣後,慢慢了解如何引發及啟動孩子的內在動機。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辦好家庭教育,不僅事關孩子健康成長,更事關公共福祉。期待業界共同承擔責任,用心栽種家長教育園地,培育出正向美好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