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

倡議香港設立金庸文學獎
作者:楊興安2021-10-29
聞名華人世界的武俠大師金庸辭世轉眼3年,香港除了設立一個金庸館外,並無其他紀念活動,實在寒酸,也太對不起金庸對社會的貢獻,本人謹此倡議香港政府設立「金庸文學獎」。
段昌國:段祺瑞三造共和 晚年卻落帳棚中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28
芝泉老人後來戮力以赴三造共和,竟不能與後世共推移。康有為詩云︰「但見花開落,不聞人是非。」芝泉老人晚年落居帳棚中,於外間是非早已還諸天地,留下詩文名為《正道居集》不過明志而已。
段昌國:軍閥段祺瑞背後的用心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27
芝泉老人已是一介平民,為袁家園林遭人踐踏沒收,親筆致蔣介石函,希望能保護袁世凱遺產。他在手札中說「保障人權即整飾綱紀之要務,綱紀實而國家未有不治者」,他的寬厚與用心是兼而有之的。
兩大啞謎:「調轉」與「一箭雙鵰」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22
雖然拙著未有被批評為「不知所云,離題萬里」,但筆者反覆思量,不如再寫一章,臚列出《射鵰英雄傳》中多不勝數,並以兩大啞謎──「調轉」和「合而為一」構成的情節和武功招式。
文學獎的矛盾
作者:林沛理2021-10-18
我一直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毋須太認真看待。這不是故作驚人之語而是常識:不管是諾貝爾還是布克獎,文學獎不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一類優勝劣敗的競技場。
名作家江迅病逝享年74歲 《亞洲週刊》讚揚譜寫新聞傳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13
本港著名作家、資深傳媒人、《亞洲週刊》副總編輯江迅13日(周三)離世,享年74歲。
石依琳:再見紅葉街
作者:張灼祥2021-10-13
石依琳(Lam)認為「人生,不是想過而是走過的路,不關乎是否崎嶇。」
陳耀南:唐人宜更賞唐詩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10
唐人宜更賞唐詩,色麗音和造語奇;欲學中文佳礎在,古今賢母教兒時。
黃杰華:陳耀南再讀唐詩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08
各詩所附之原韻及譯文實為《原韻譯唐詩新賞》最大特色,此亦可見作者陳耀南教授對聲韻之掌握。每首標示韻部,為別家所無。
坦桑尼亞「難民」作家 膺諾貝爾文學獎桂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08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由以「難民」主題貫穿作品、來自英國的坦桑尼亞小說家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獲得。
胡曉明談父親胡法光:待人以誠 做個好聆聽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05
胡曉明的父親、人稱「電梯大王」的胡法光博士,今年97歲,是菱電創辦人兼名譽主席,是活躍本港政商界數十年的傳奇人物。《胡法光傳奇一生》記錄了胡法光的家學淵源、英國實習的經歷、留港發展的歷程。
悼念詩人蔡炎培
作者:陳章華2021-10-05
他喜歡誰,就說出來,成為了詩的泉源,他把粗言俗語也入詩,他不是要做詩聖詩仙,他要的,就是每天喝茶下棋、賽馬寫詩「過日晨」,就已經心滿意足。
初心備忘錄──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作者:許志榮2021-10-02
在魏徵面前,一邊是掌握生殺大權的君王,一邊是危機四伏的國運,他始終堅持嚴正的立場,絕無寬貸討好之意。
史學大家余英時 是知識人自由魂
作者:丁望2021-10-01
與余英時教授首次見面,是1980年代初的事,地點在台北市聯合報大樓。當時,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1913-1996)董事長請他吃午飯,邀我參加……
商偉:開闢進入古文世界的門徑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30
古文需要反覆閱讀,不可能一遍就讀懂了,更做不到完全領會。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提高文學閱讀的能力和修養,都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可能立竿見影,當即生效。我的願望是編撰一冊古文讀本,讓它陪伴着年輕朋友成長。
黄宏發英譯唐詩
作者:鄭明仁2021-09-23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第一天讀唐詩,老師已說過這句鼓勵說話,可惜到現在我還是詩的門外漢。政壇元老黃宏發厲害得多,他退休後不斷吟詩,已成唐詩專家,還把100多首唐詩翻譯成英文。
車行健:文史兼具的當代學林敘事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13
隨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寫作意識的重視和發表渠道的暢通,這類學林敘事相信還會有更蓬勃的發展,這當是指日可待的。陳煒舜教授近年來積極投入當代學林人物的追憶與記述,為當代學術界留下第一手的文獻史料。
魯迅「救救孩子」催生了中國現代兒童文學
作者:嚴吳嬋霞2021-09-11
1922年新學制頒布後,除了印行語體文教科書外,內容也兒童文學化起來。文體兼採童話、小說、詩歌等,着重兒童的閱讀興趣。
潘耀明:心中宛有當時在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10
書寫的年代已逐漸遠去。文人的信劄、手跡已成為歷史陳跡。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潘耀明做過現代中國作家研究,編過文學書和文化雜誌,與文化人接觸和交往特別多,也收集了一些文人墨寶、手跡。
兩個東奧為後世舖墊的征途
作者:艾雲豪2021-09-03
當世以大江為代表的知識份子,戮力為子孫舖墊一條合乎自身文化的道路;半世紀後,東奧主席橋本聖子在開幕禮熱淚盈眶中,承諾「這將是一場可讓子孫感到驕傲的大會。」
40年素葉:文學就是生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01
《素葉文學》沒有放大文學的地位,沒有偉大的使命,也沒有誇下海口的創刊辭,悄悄地來,當有其他媒體能代替、不再被需要時,便悄悄地離開。如王家琪博士所說,每本《素葉》都是「打開文學就是文學的本身」。
豈為功名始讀書 ——宗璞先生訪談
作者:張惠2021-08-27
宗璞大師姐的父親馮友蘭先生在多次住院、雙目幾乎完全失明的情況下,95歲高齡時完成《中國哲學史新編》;如今,也是雙目幾乎完全失明的宗璞大師姐每天上午依然堅持寫作,這種以生命弘道的文化基因可謂薪盡火傳。
64東奧血色之路
作者:艾雲豪2021-08-26
日本大文豪大江健三郎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品《萬延元年的足球》,正好為當世的東奧作了強而有力的文壇背書,以曲折離奇的故事和三場滴血的暴動,重彈半世紀前64東奧後日本經濟起飛之路。
跨世代對談 羅乃萱、周沐恩:愛寫,就得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22
「這世界不管多黑暗都好,一定會找到屬於自己微小的光。只要堅持寫下去就對了。」羅乃萱說。
2021東京奧運重彈的舊調
作者:艾雲豪2021-08-20
《萬延元年的足球》這部60萬字的長篇小說,在今日連電影都要看5分鐘濃縮版的速食潮下,一般人難以嚥下,在下遂冒險給故事編個5分鐘速讀版……
米哈:喝不喝河豚湯?
作者:張灼祥2021-08-18
Louis找來日本作家松尾芭蕉(Basho Matsuo),說出「活在當下」道理,有這一首俳句:「哎呀/幸好沒事/昨天喝了/河豚湯」。
古都恩人梁思成
作者:編輯精選2021-08-17
梁思成面對國破家亡的深仇大恨,倘若他只知嫉妒敵國的文化歷史,那日本兩個都城的名剎古蹟,大有可能早就化作灰燼,蕩然無存了。
胡燕青:如何輕鬆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16
許多經典文學作品標榜人生必讀,可是我們往往卻因為書本厚重、用字艱深而卻步,或者一直徘徊在開頭的章節。浸大語文中心前副教授胡燕青女士為大家提供六大閱讀技巧,助你走上閱讀之路。
蔣曉薇:屯門的聯想
作者:張灼祥2021-08-11
蔣曉薇(Mei)的文字,仍能捕捉那似幻似真的感覺,可與電影《幻愛》互相對照。
政途險惡的忠告──韓非子〈說難〉啟示錄
作者:許志榮2021-08-06
為了實現政治理想,明知山有虎而偏向虎山行,絕不是棋盤上的博弈,或者運動場上的較量,入世未深者,絕不能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