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荔枝窩系列報道:行山穿村風水林,鄉郊永續立典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02
自上世紀5、60年代開始,香港東北角的客家村落荔枝窩便逐漸沒落荒涼,2013年起在香港大學、匯豐銀行等民間團體支持下開展了一系列永續鄉郊計劃,在獲得多項國際大獎肯定後,一同走進荔枝窩探看現況及未來。
虎年雜談
作者:文相濡2022-02-01
虎年的啟示就是提醒大家,無論你是什麼崗位,是時候跟隨世局大勢作出較大的改變。
胡適推廣文化居功至偉
作者:楊興安2022-01-29
胡適促使白話文在今日社會流行,是其不可磨滅的功德。因白話文廣泛普遍的應用,間接幫助我國掃除了一半以上的文盲,功勳卓越。
此情今已成追憶──2014年春古先生廣州之行
作者:施林海2022-01-28
古先生曾談起中國文字,說「昔者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夜哭」,認為文字似有神秘力量,可以通神。我的層次沒這高深,文字予我很大的撫慰和寄託,令我紛亂失序的內心得到安撫,更加理性的去面對古先生的倏然離去。
銀禧紀念香港收藏家協會
作者:鄭明仁2022-01-27
香港收藏家協會最近出版了銀禧特刊,紀念該會成立25周年,多位會員在特刊撰寫文章,介紹他們的收藏精品,堪稱圖文並茂。
永懷古兆申先生
作者:李焯芬2022-01-26
古兆申先生畢生無私地奉獻予中華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揚。他初心不改,默默耕耘、不求聞達、甘於淡泊,勇於承擔,勤於筆耕、碩果纍纍。他亦是一位虛懷若谷、仁為已任、善與人同的謙謙君子。
中國文化受尊敬之處
作者:何漢權2022-01-25
中國文化組合的關鍵字,是中國人乃至全世界華人重要的心理建設,奮鬥向前的力量,也是中國文化處處受人尊敬所繫。
那抹淺淺的笑──記廣隆寺彌勒菩薩
作者:馮珍今2022-01-25
踏入靈寶殿,靜坐其間,自不同的角度仰觀彌勒菩薩,自有不同的美……那抹淺淺的、若有若無的微笑,慈悲温柔,俯視我等俗世凡人。
廣州有叉燒包嗎?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23
「省港馳名」或會出現在某些具有懷舊色彩的廣告話語中,但人們大概已忘卻什麼是「省」,為什麼要用「省城」來稱呼「廣州」,更遑論對過去「省城」所具備的行政地位、歷史意涵,以及與香港的關係能有深刻的認識。
粵劇「省港班」與八和會館
作者:李焯芬2022-01-21
近代,由於有不少廣東人移居世界各地,粵劇藝術亦隨之廣為傳播;八和會館也先後成立了不少分會。現存的分會遍布世界18個國家和地區。廣州的八和會館被海內外粵劇界人士尊為「母會」。
華懋荔枝窩故事館揭幕 保育永續慶春約傳統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21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摩天大廈林立,予人以「石屎森林」的印象。但如果細心發掘,香港其實也有歷史悠久的鄉村文化值得探究。
陶傑:似曾相識拿破崙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20
今日許多法國人,都覺得拿破崙不是一個帝國主義擴張者,而是散播法國式自由平等理念的英雄。
《兒童樂園》創刊號天價轉手
作者:鄭明仁2022-01-20
69年前的1月份,一本色彩繽紛的兒童刊物──《兒童樂園》橫空出世,甫出報攤便受到小朋友歡迎。《兒童樂園》一直出版了1006期才結束,它陪伴了香港幾代人成長,很多上年紀的人都在尋覓它的早年版本。
香港與中國共產黨
作者:劉蜀永2022-01-19
香港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其實源遠流長,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的每個階段都和香港有關聯。本文側重從歷史角度,簡略回顧香港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
心聯通──僑鄉文化話江門
作者:邱國光2022-01-17
江門素有「中國第一僑鄉」之稱,目前生活在海外和港澳地區的五邑人竟多達380萬人。全廣東省居於海外的華僑約有2000萬人,江門已佔約1/6,比例頗高;而按不完全統計,每5個香港人,就有1個是祖籍五邑。
談朱子治家格言
作者:楊興安2022-01-15
我們今日開卷而讀,或有不合今日社會時宜之處。但可以藉此參悟其中修身處世,治家為善的精神,則能減少人生旅途的險阻,常得祥和安樂。
鹽田梓,香港的後花園
作者:馮珍今2022-01-12
好山、好水、好地方!在這個充滿人文氣息的小島上,客家習俗和天主教義交融並存,不少動人的故事,亦流傳下來。
奧尼爾詮釋胡適:活在自由中國下,為何只是「半部博士」?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08
胡適的事業生涯始於1917年離美返國,終於1962年離開人世,從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38年,是中國歷史上最自由開放的一個段落。生於那個年代,是他的福氣。
胡適護校園自由 女性平等入大學
作者:丁望2022-01-07
大學本應有校園自由、獨立思考空間,以孕育社會良知、培訓創新人才。胡適先後協助蔡元培、蔣夢麟,構築北京大學的校園自由,還開啟女性平等入學之門。
何東爵士為何沒有「落水」?
作者:鄭明仁2022-01-06
80年前的聖誕節香港被日軍佔領,多位社會賢達、富商、政界人物很快便被日本軍政府控制,軟硬兼施之下,他們之中不少淪為日本人的傀儡「民意代表」。貴為華人之首的何東爵士,有幸及時離開香港,逃過厄運。
日本侵華的夢魘──故事兩則
作者:廖書蘭2022-01-06
日本侵華長達14年(1931-1945),對中國人民所飽受的殘害無法一一盡述,所幸,這一頁已翻了過去,但是血跡與淚痕還在!不能忘!
現代教育家蔡元培之智仁勇
作者:楊興安2022-01-01
蔡元培是舊社會的進士,當無人懷疑他那深湛的國故學問;其後他親赴外洋,潛心學習西方現代知識,可謂學貫中西。
新田洲頭村原居民文効忠教授:新界鄉村士族文化旅遊別具特色
作者:徐淑梅2021-12-31
若要在新田做旅遊項目,可把中國人的士族文化介紹給遊客,利用村內文化資源作為場景解釋,一脈相承的歷史足以震撼國內外遊客的心靈。
史景遷寫出不一樣的太平天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31
研究太平天國,多年來都是中國學術文化界的「顯學」。不過,史景遷筆下的太平天國,跟傳統的歷史敍述有些不一樣。
不忘歷史,南京大屠殺的拉貝日記
作者:雷鼎鳴2021-12-31
香港是中國人的地方,完全不知南京大屠殺為何物的年輕人不知凡幾,歷史確要補課。
日佔期間馬會跑木馬
作者:鄭明仁2021-12-30
80年前聖誕節香港淪陷於日敵,香港進入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日子,大多數香港人挨飢抵餓、朝不保夕。另一方面,日佔政府為了粉飾昇平麻痺人心,開動宣傳機器鼓動娛樂消遣行業盡速復業。
城大「盛世壁藏」展覽:唐代文化與現代科技對話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9
章懷太子、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死後,都獲風光陪葬於乾陵,且壁畫繪於墓穴之內,得免戰火人禍,千多年後我們才可透過壁畫,一睹盛唐風貌,也算十分難得了!
葉問詠春
作者:陳家偉2021-12-28
葉問在1972年因肝瞻病逝,2022年是問公逝世50周年紀念,我知道李家文博士將籌劃各項大型的活動,希望讓中國的武藝詠春能進一步發楊光大,我們要拭目以待呢!
香港新聞博覽館歡慶三周年 將加強傳媒素養公眾教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28
香港新聞博覽館周日(12月26日)慶祝成立三周年。博覽館主席陳祖澤博士指出,博覽館未來將與市民大眾更緊密地接觸,希望提高公眾整體的傳媒資訊素養。同日亦舉辦了講座回顧日佔時期的香港。
儒家道統的傳承者──回憶孔達生老師
作者:編輯精選2021-12-25
老一輩先生久經世故,往往有「澄之不清,擾之不濁」的雅量,所流露的雖無不是真情實感,但常留下幾分,故每有溫厚的餘韻。而隨時不忘勉勵、愛護學生,則始終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