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書藝香港
作者:許曉暉2018-09-16
綜合香港的招牌和牌匾,字體上六書可說樣樣皆有。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發掘,香港書法可說比比皆是,就在生活裏每天皆與我們擦身而過。
巧合與雷同──談中大《摯愛》舞台劇來歷
作者:編輯精選2018-09-10
中大製作的舞台劇《摯愛》,無論在橋段、情節、框架,實與五十年代的舞台劇《專誠拜訪》雷同。無論怎樣改頭換面,加鹽加醋,對話劇中人、藝評家、資深觀劇者等而言,是不難察覺後者是脫胎於前者的。
祖墳被挖竟成就名作
作者:張惠2018-09-08
挖人祖墳,不光是盜人財物、辱人先人,還是斷人子孫風水氣脈,所以當王羲之獲知祖墳第二次遭人盜毀,心肝俱摧,寢食難安,激憤之下給朋友寫了一封短札。
與青協結緣33載 黃安源10月演奏會《故鄉之歌》全球首演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9-07
香港青年音樂協會「源弦樂聚薪火傳」45周年誌慶音樂會邀請了二胡名家黃安源父子共演《故鄉之歌》新曲,樂曲將為世界首演;門票今日公開發售,中樂樂迷不容錯過。
赤壁簫聲
作者:譚寶碩2018-09-06
當年,我曾經困惑手中的洞簫,應該要吹出什麼樣的音色?洞簫音樂應該要有什麼特性?我自己應該走什麼路向?
打死不離女權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9-04
Balli Kaur Jaswal指出,國際知名印度裔作家的作品,多從男性角度出發,忽視了女性在爭取自由時,面對的不只是東西文化和年齡代溝的障礙,還有男作家不能感同身受的隱形性別歧視。
風格無法創造 凡事順其自然──海報大師阮大勇漫談創造與人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9-02
阮大勇經常跟年輕人說:「風格不是創造出來的。刻意創造是創造不成的。」建立自己的風格,需要吸收好的東西,但切勿盲目跟隨他人的路數,否則即使模仿十足,也是別人的東西,沒用的。
何福仁︰悅讀西西
作者:張灼祥2018-09-01
一眾作家寫西西,下筆不見沉重,是與西西作品遙遙呼應了。
書劍恩仇錄──馬家輝的小說創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9-01
「第一部小說《龍頭鳳尾》裏的主要人物是江湖人物,而新書《龍‧續》的主要人物是警察。大家可能有人知道我喜歡寫三部曲,換然之,第一部是黑,第二部是白,那第三部就是黃。」
鄭國江:由流行曲填詞人到粵劇編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31
一般粵劇都是生離死別,很多哭哭啼啼的場面。鄭國江寫大戲時,堅持一個重要的理念:希望自己寫的劇本,令大家看得開心。看完之後,帶着愉快的心情離開劇場。
不受時空影響的攝影世界
作者:編輯精選2018-08-30
以菲林拍攝時,每按一下快門,當中都包含更多的心機,使人更專注而認真地去留意細節,珍惜每一張相片,這就是蘇慶強鍾情菲林攝影的最大原因。
結合科技與傳統藝術 全球水墨畫大展2018正式啟動
作者:編輯精選2018-08-28
2018年10月24日至11月19日,香港中央圖書館將舉行全球水墨畫大展──教育篇,展出200幅水墨大師畫作及20幅水墨動畫供市民免費參觀。
劇場無疆界,從「致群」說起──張秉權專訪
作者:馮珍今2018-08-28
作品與評論之間的連繫,可謂千絲萬縷,張秉權指觀眾是戲劇演出的一個必須部分,沒有觀眾,作品便是失去意義。觀眾認真去看戲,將觀後感寫出來,其實是將戲劇的生命延長了,所以劇評也是一種創作,有獨立存在的價值。
徐訏上海光環 《風蕭蕭》上舞台
作者:丁望2018-08-24
《風蕭蕭》是第一人稱小說。其名令人聯想到《史記‧刺客列傳》的歌詞:「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小說並無「圖窮匕首見」的場景,亦缺赤膊上陣舞劍的壯士,大體是不見刀光劍影的鬥智。
冼杞然:六十載情緣
作者:張灼祥2018-08-23
中大建校初的奮鬥期,九七前的信心危機,九七後的金融風暴,然後是沙士帶來的衝擊。一浪接一浪,中大人面對的考驗,不也是香港人所面對的困擾。男女主角所經歷,不也是不少香港人的寫照麼?
香港藝術館再度獲贈吳冠中畫作 向一代畫壇大師致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22
香港藝術館極為珍重吳冠中及家人對香港的情誼,於2019年下半年重開後,將特設「吳冠中藝術廳」,長期展出吳冠中作品及相關館藏,並舉辦多項活動,特以紀念明年吳冠中誕辰100周年。
李永銓:創意可帶動經濟 文化產業應放眼全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21
韓流的生命力是強是弱?香港電影和雜誌「只是容易死」而不會死?流行文化反映城市的什麼內涵和重心?這些有關普及文化的精采話題,設計師李永銓在書展講座上逐一探討。
老夫子女朋友「陳小姐」來了!
作者:鄭明仁2018-08-17
王澤上周四在蘇富比舉辦酒會介紹父親的作品,半場,一位銀絲短髮穿旗袍雍容閒雅的女士抵達,起初大家以為她是蘇富比的貴賓,後來,王澤夫婦向在場朋友介紹她就是陳小姐──陳玲玲!
留學英國的音樂之路
作者:編輯精選2018-08-16
馬思敬自幼下定決心走職業音樂家這條路,更把音樂融入日常、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聽雨人生
作者:譚寶碩2018-08-12
嘗遍了人間百味,我在塵世奔波勞碌,蔣捷的〈聽雨〉伴隨着我。
讓世界停留在一九八四
作者:編輯精選2018-08-12
從那些帶意識流的故事中,我們彷彿看到一個遊魂在香港一天的出行,那僧人可以是個平常人肉眼看不出的天使或靈魂,帶着《尤利西斯》或至少是《酒徒》式的浪蕩體驗。
由大時代的一顆微塵說起──懷念張同老師
作者:方舒眉2018-08-05
大學生活,誰不蹺課?唯獨是張同老師的課,我們總是乖乖地待在位上,恭聆教益,不敢怠慢。
筆墨自在
作者:譚寶碩2018-08-05
提筆,調心,我深信以安詳之心才能寫出安詳之字。
比利時藝術家馬格利特的快感
作者:文潔華2018-08-04
比利時藝術家馬格利特肆意地把不相襯的物件放在一起,製造各式各樣顯而易見的幻象。真實與幻象之間,成了畫家創作的靈感與快感。
怎樣談「中國性」?
作者:文潔華2018-07-28
我提出得思考「中國性」的問題是怎樣產生出來的?一如「香港性」、「台南性」或「日本性」。在我們當下生活的語境裏,它是否一種必須的身份策略?
沉醉在邵琳的胡琴天地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19
邵琳老師不愧是一位出色的二胡演奏家,其演奏音色細膩,技巧嫻熟,情感動人而別具一格,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其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冼杞然執導舞台劇 《摯愛》展現中大人奮鬥精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13
導演要發掘到演員潛力,他坦言這次的表演是注重「多點中大人參與」,雖然不是要做到十分專業,但也重視演出的水準,確保是是好看的。
梁鳳儀:摯愛就是香港,香港就是我的摯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10
一眾中大人籌辦《摯愛》這齣舞台劇,正是為了彰顯中大的人文氣息,展現中大人的凝聚力。梁博士笑言:「就好像子女為母親擺大壽一樣,展現孝心、團結。」
金庸的佛教情結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07
多數人認為《天龍八部》是金庸主力寫佛法與人生的領悟,其實早在寫《射鵰英雄傳》時已經用佛學理念創作小說。
名演員、牛棚、伙頭與「政策紅利」
作者:丁望2018-07-06
我談起張瑞芳在《戲劇藝術》連載的回憶錄。王丹鳳說,今後打算寫回憶錄,給新一代的藝術從業員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