滙豐銀行首位華人大班、前亞太區主席鄭海泉周日(8月28日)晚離世,享年74歲。行政長官李家超對他的逝世表示哀悼,並代表特區政府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庫務主管黃偉添(會計師)認為,企業財資主管的職責現已遠超管理現金和風險的範疇。他分享如何加入基礎建設的領域,並闡釋為何抱持終身學習的態度是成功的關鍵。
諮詢顧問是一份以價值觀為本的專業,從業者們必須明確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並貫徹篤行。
大學生要麼想當大企業的高管,四處出差搞併購,要麼是以推動小眾議題為職業,甚至是終生使命,沒有太多人會想站出來做公務員或國民領袖。
上司之所以在位,一定有其強項,不存在絕對無能的老闆。
管理球會,其實亦即是管理內容與社區、管理英才與平凡、管理消費升級的慾望和認同,箇中經驗,值得管理人好好挖掘。
一般人都以為,改善弱點就可以強化優點,這個想法其實大錯特錯。
因為是交易至上,球會管理哪怕是一塌糊塗,但只要來了個新老闆,有新資金到,在轉會市場上慷慨出手,球會能鹹魚翻身,這種做法是講制度、有流程、重KPI的組織所不能複製的。
鄭柏禮致力推動「盲扭精神」。他希望創造出一個世界健力士紀錄,證明困難是想像出來的,只要有合適的工具,正確的方法,不怕嘗試,不輕言放棄,就會成功。
香港經濟正面臨一重大轉折點,面對外地及內地的競爭,企業都要引進新向科技及管理方式,以提升其競爭力。在這方面智庫是重要助力。政府亦宜採取措施,扶助本地智庫。
我發現,很多人不願意授權,其實是因為自私,他們深怕教會其他人之後,自己會被取而代之。
為掌握物流業相關發展的最新情況,香港貿發局環球市場團隊訪問了飛協博(Flexport)亞洲董事總經理高學亨,了解企業可以如何利用全方位數據分析,輕鬆駕馭全球貨運物流挑戰,同時實踐ESG目標。
上星期香港發生了非常罕見的演唱會意外,值得讚賞的是,今次政府的反應相當迅速,而主辦單位的處理步驟,與筆者所建議的相近。
儘管有人說全球化可能會結束,有區域化甚至於本土化的趨勢出現,但是相比於政客來說,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是相對比較理性和邏輯性的。從供應鏈的角度,企業考慮的因素還是那幾個,而中國仍佔有比較優勢。
調解可選擇於訴訟前或於訴訟的任何階段開始,而且過程及和解方案亦較靈活,所以其自由度對比其他解決糾紛的途徑為大。
香港大家樂集團獲頒灼見名家ESG企業典範大獎。本文闡述集團為了實踐可持續發展,建基於4大範疇:以客為先、員工為本、專注食物及保護環境,制訂了清晰的ESG策略,致力成為「可持續的香港人大食堂」。
恒生銀行致力成為銀行業界推動ESG的先驅,將可持續發展元素納入恒生策略、營運、產品以及服務中,由內到外推動ESG。同時,恒生投資於社區,希望與大眾一起應對氣候變化。
偉易達集團首席財務總監唐嘉紅接受本社專訪表示,公司正推行第二個可持續發展5年計劃,着重研發採用環保物料製造高品質產品,而粵港澳大灣區積極發展創新科技及綠色生態,正好配合公司的ESG發展策略。
新世代專才很着重僱主的可持續理念。太古集團公共事務董事唐偉邦認為,通過公開透明的可持續策略吸引人才只是第一步,當人才就位,公司就要製造機會,讓他們親身參與可持續發展項目。
中電控股首席執行官藍凌志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氣候變化問題非常嚴峻,減碳工作刻不容緩。中電肩負企業責任,致力轉型使用潔淨能源發電,通過持續投放資源及加強區域合作,爭取於2050年底實現淨零溫室氣體排放。
即使疫情之下邊境關閉,粵港澳大灣區仍然為以香港作基地的公司和會計師事務所提供重大機遇。本文探討有哪些潛在增長領域,以及企業應如何定位以充分把握機遇。
港鐵公司是灼見名家ESG企業典範大獎的得主之一,其公司主席歐陽伯權接受本社專訪,闡述港鐵公司制定新的企業策略「變·造未來」,積極貫徹ESG原則,以實現減碳目標,促進社會共融,以及個人和社區的發展空間。
隨着新世界積極拓展粵港澳大灣區,鄭志剛表示將為下一代創造一個更潔淨的未來出一分力,期盼全球更多企業能夠加入減少碳足跡、保護環境的行列,為所有持份者創造共享價值,攜手為氣候變化作出改變。
耐克的創始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指出,「1972年5月1日,我們自立門戶,因為鬼冢虎炒了我們魷魚,在我們的屁股狠狠的踢了一腳。就這樣,耐克誕生了。」
溢達與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同一年(1978年)創立,由專注生產襯衫,到今天發展成一家知識型創新企業,40多年來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及員工關懷,其成功經驗向中國及世界展示未來製造業的革新標準。
2022年前海粵港澳台青年創新創業大賽啟動,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教授表示,希望可以透過這次比賽推動香港創新科技長足發展,同時也鼓勵企業開發一些促進社會共融的項目,以展示前海心繫香港。
「灣區公關傳訊全面睇」座談會由香港公共關係專業人員協會(PRPA)及灼見名家合辦;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贊助。
許多人喜歡跟着前人的腳步,走相同的路線,以為這樣比較容易成功,其實不然,因為他必須做得比前人更好,才能有所超越。
我闖進內地市場的切入點,是以商業與文化並重,既談生意,也談文化學問;既介紹西方的資本市場及金融財務手段,也探討傳統中華文化的現代通用性,更視之為經商智慧的資料庫。
中國作為全球產業鏈最完全的生產大國,政府可以適當引導大學和企業的科研方向,在這些環保痛點上下功夫,找到新的製造方法。繼而,這些新的環保產品可以外銷,成為中國繼高鐵後另一項拳頭產品帶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