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障礙的療癒與重生

生命成長是漫長的道路,好像蓋高樓一樣,底層的根基是最重要的建構。現今教育場景充斥着自閉、過動、學習遲緩、讀寫障礙、心理疾病和情緒障礙等等症狀的孩子,有多少是基於遺傳基因,教養環境、又或者是天生氣質的?

前文談及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與心理健康的徵狀,據精神科醫生分析,具性格障礙的青少年,情緒調節能力差、容易行為失控,嚴重影響社交生活,令自己和身邊人都不開心。

青少年性格障礙的類型

青少年常見的性格障礙有兩種,一是「自戀」性格障礙,遇事總是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錯的,對身邊人缺乏同理心。但其實他們要得到人家的認同,是因為自尊心低落,往往未能面對生活中的衝擊。

另一種常見性格障礙則是邊緣性格障礙,他們的人際關係普遍兩極化,有自殘傾向,在壓力下引發邊緣性格障礙,情緒經常波動,有「鎅手」行為及自殺念頭。她歸納出這些性格、感受和行為的特徵,由遺傳和成長環境影響而成。

自尊、自我形象和人際關係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性格障礙的成因,終究觸及生命的核心,關乎成長過程中如何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形象,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當青少年對自己缺乏信心,很容易成為隱蔽青年,沉迷網絡成瘾的背後,往往有自閉、抑鬱、社交焦慮、人格障礙等症狀。

值得深思的是:怎樣的成長環境和教養模式,能孕育孩子建立自信的自我形象,或抑壓變成性格障礙?如何理解精神疾病錯綜複雜的成因?是否只有依賴藥物作治療?

缺乏自我價值,追求外界認同

我曾經有一名學生,年紀小小就好像小大人一般懂事,還記得她在一年級手工藝的時候,老是過來告訴我哪些同學不守規矩、哪些同學沒有專心……她對自己要求十分嚴謹,代表參加不同的比賽,讀書的成績也考上第一名。她在泳隊每天練習兩小時,小小年紀一直都是紀錄保持者,50米的捷泳30多秒就能完成;可是她表面看來熱愛游泳,到在參與夏令營的時候,即使到了以前最愛的小溪澗,對着溪水竟然有着無限的厭惡,但回到校園,又逼着自己練習,為的是要保持紀錄。

可是當她外在的成就到了最高點,她卻倒下來了。她過去鞭策自己要出類拔萃,是因為沒有長出內在的自我價值,於是不斷追求外在的認同,結果將自己推到崩潰邊緣,在六年級的時候發展為狂躁抑鬱症,不能上課。

圖中作品的作者,過去因為內在自我價值低,因此不斷追求外在認同,最後精神崩潰。
圖中作品的作者,過去因為內在自我價值低,因此不斷追求外在認同,最後精神崩潰。

擺脫躁鬱症的重生

她在母親的陪伴下,尋求精神科藥物以外治療,期間她有時來我的家庭式幼兒園做義工,又或者做植物素描;我們以肌動學(Kinesiology)的理念做調和工作,

最後一次她拒絕參與,卻要母親接受調和,處理她們之間的關係;期間竟然是回溯到她年幼時的經歷,她三歲前因父母正在創業階段,工作太忙而讓她由外婆照顧,在她一歲多的時候因病進入醫院,在深切治療室中母親不能進入,當時她感覺到孤單和被遺棄……這個經驗被提到意識中、重新經歷、接納以至轉化,成為了關鍵的轉捩點!

輾轉四個月後,她重返校園,升上初中,也曾表示不願回校上課,中三畢業時她選擇到意大利作交換生學習一年,期間也有情緒低落的時候;越洋通話,她表示她做交換生的學校位於偏僻鄉鎮,學校的課後活動幾近零,還好假期能遊歷藝術之都佛羅倫斯……不一樣的經歷成就了她的蛻變,回來後由於課程不同香港需重讀中四,她還怡然自得,再沒有過往那種單純為滿足外在環境的期望,而遺忘了自己。她經過數年的努力,仿如重生。過去總是覺得被同學排斥,害怕他人不接受自己,現在卻有不同的朋友圈,肯嘗試新事物,突破了自限的框框;過去在回憶和痛苦中掙扎,如今對生命有着不一樣豁達,內心堅定。

圖中作品的作者在中三畢業時,選擇到意大利作交換生學習一年,遊歷藝術之都佛羅倫斯,最後成就了她的蛻變。
圖中作品的作者在中三畢業時,選擇到意大利作交換生學習一年,遊歷藝術之都佛羅倫斯,最後成就了她的蛻變。

當真佩服這孩子的母親,全然的支持陪伴着女兒,多少個無眠的晚上、憂思和淚水,才得到今日的成果!她們讓我分享這段經歷,正好展示精神疾病背後的成因和療癒的複雜性,而教養環境和至親的愛與支持,足以改寫生命!

陳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