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外客家社團的文化網絡

客家會館分布全球各地,他們能在當地各自傳承客家傳統文化,為當地做出多元的建設性發展。

編按:本文為作者2017年10月13日在香港舉行的「世界客屬第二十九屆懇親大會」客家文化論壇上發表的論文。本刊將連載刊登,以饗讀者。

(一)緒論

客家社團根據社團註冊法令的法定功能,主要是為會員提供聯誼、謀求共同福利,互相幫助,承傳文化傳統,發展教育。在這功能下觀察眾多客家社團,常見到的活動在聯誼方面最普遍的活動是借會館的平台提供各類聯絡鄉親的活動,舉凡會員有喜慶或辦喪事,會館都會落力發動會員參加。碰上傳統節日,尤其是新年,一般都會借會館舉行集體慶祝,互相祝賀,年年如此,經久不斷,確有聯絡族人情感的作用。特別是辦喜事、喪事,前者包括孩子結婚、孩子滿月、老人壽慶。後者包括殯葬。人多勢眾的社團財力充裕的、會館大設備齊全的更可為會員提供婚宴或治喪場地。甚至還有族人自己的「義山」。

在東南亞各地所見,具有百年以上的「義山」遍布東南亞各國。以華人最多的馬來西亞、新加坡來說,義山遍布各大小城市,例如吉隆坡的「廣東義山」歷史與該市開埠同步,是集合客家人與廣府人合創的墳山。新加坡的豐永大義山是集合豐順,永定與大埔三縣客家人共立的墳山。通過這些聯誼的活動,客家族群認同得以持續與鞏固,功勞至大。

會館協助與家鄉聯系

在謀求福利方面,早期第一代移民新客,初到海外工作定居,一切通訊系統仍未建立,要與家鄉聯繫或與旅外鄉親聯絡,都得靠組織會館,通過人與人的傳訊辦法,其中來往家鄉與客居兩地最方便的聯絡的人是全職的水客,但水客最方便的聯絡地點便是會館,例如設立在新加坡的豐順會館,其服務的豐順鄉親遍及馬來半島各地。水客要遍訪各地,交通不便,地理偏遠,要做到全方位的匯錢回鄉、書信往來、生活資源互通,會館的存在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的需求,這種功能隨着時代的發展,服務方式與內容或有改變,但為族人謀福利的活動卻沒終止過,如設立老人福利金,青年活動場所,濟困助金,學子助學金或貸款,謀求商業夥伴,經商集資與資訊管道。

類似通過會館經久累積起來的族人福利事業成就可真是可觀。順手拈來泰國豐順同鄉在國內外擁有金鑽業強大網絡,馬來西亞惠州同鄉在錫礦業獨樹一幟,種植樹膠業客家人是這一行的開荒牛。中藥舖遍布東南亞各國也是客家族群的專長。這說明了由專業人才、商業網絡、市場開發到資金壯大,會館在事業草創過程中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說到為族人提供互相幫助的功績,會館也扮演了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以東南亞與閩粵客家縣鄉親守望相助的發展史實來看,當初點點滴滴,長年累月逐步建立起來的客族社區,日後變成海外同鄉社區的翻版。例如豐順同鄉在泰國有不下30萬人的社區,會館是其同鄉認同的凝聚平台。又,惠州同鄉在馬來西亞也有幾十萬人的社區,也是吉隆坡開埠的草創者,惠州會館是其同鄉認同的凝聚動力。像這樣的例子發生在東南亞各地,至今仍可看到客家人、閩南人、廣府人、潮州人集合居住的社區,其形成的過程,各自族群的會館發揮了互相幫助,催化了族人聚居,最終成了他們自己的社區。可見會館的社會功能在復制海外客家社區的翻版,居功甚鉅。

會館傳承客家傳統文化

會館之所以能為客家族群打造海外同鄉網絡,維持住同鄉的情誼,其中至為關鍵的因素是會館歷代負責人雖然遠離家鄉,但對於自己族人的傳統文化、生活習慣、語言風俗、待人接物的禮節、族人獨特的文化品格等等,都不棄不離,傳承下去。因為有了這個共同的文化傳統,同宗同鄉的族群認同才能經久不散。

由上所述,可見研究客家族群的關係網絡,客家社團提供了重要的線索,本文且就這方面進行探索。

族群的社會組織是人類有組織的行為衍生出來的事物,有其久遠的歷史。但本文所研究的社團與中國本土族群社會的社團組織形成有很大的不同,其活動的宗旨就維繫同宗同族的認同工作來說,沒有分別。但其跨國、跨文化環境與其法制性的組織,串聯其他不同地域的客家組織等便出現了有不少的差異。這種差異不但不會削弱其本身的文化傳統的新生能力,而且還體現出其文化經得起多元文化衝擊下仍能適應取長補短,變得更充實、更能為其族群突破更大的地域與人文局限的空間。

賴際熙成立香港崇正總會

客家人今天是所有華人族群中遍布世界最廣、最為全球化的一個族群。(網絡圖片)
客家人今天是所有華人族群中遍布世界最廣、最為全球化的一個族群。(網絡圖片)

一言以蔽之,把中國的客家人轉變為世界性的客家人。在當今人類講求全球化聲中,客家人成功早人一步地全球化。難得的是客家人社團跨越中外,過去自洋人東來打開中國門戶開始,由英國開始將客家人當作勞動力帶到其世界各地協助開發其殖民地。客家人今天是所有華人族群中遍布世界最廣、最為全球化的一個族群。

早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由清末翰林賴際熙創立的香港崇正總會在黃石華奔走世界各地串聯下,成功在世界各地有客家社區的地方成立以當地命名的「崇正總會」或客屬會館,並邀請他們來港共同召開了首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到會代表來自七十多個國家,號稱為「客家聯合國」。之後每隔兩年便輪流在各地召開,至今七十年從未間斷過。通過這懇親大會成功將國內外客家族群團結起來,關心國家民族發展之余,也為客家族群提供會議平臺,交流各自各地族人發展的經驗。

1992年香港崇正總會秉承創會學人賴際熙研究客家源流的精神與工作,重刊了賴氏鉅著《客家姓氏源流考》。同時也召開了,「第一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地學者多達150多人,宣讀論文70篇。這個創舉也為閩南與潮州兩族群效法,召開了他們的世界懇親大會與研究他們自己族群的學術研討會。

客家會館作出的這個打通國內外族群關係網絡的創舉對於今天中國提倡全球化的「一帶一路」來說可說是難得的歷史與時代的機遇。客家會館分布全球各地,他們能在當地各自傳承客家傳統文化,為當地做出多元的建設性發展,如惠州客的葉亞來開闢吉隆坡,客家錫礦工人開闢怡保。全馬不少鄉鎮都為客家人開辟。太平洋與印度洋小島的開發也有不少實例。

(待續)

原刊於《大馬華人周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鄭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