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60分鐘時事雜誌原來已有50年播出歷史了,我們在香港由亞視到無線,這是我已追看了十多年的長壽節目,那個碼錶,那「啲啲啲」聲音的標誌,正好夾在那些預告片段之間,想不到是節目創立人Don Hewitt的心思,他說誰才有耐性看一小時的紀錄片,現代人講求速度,報道要精準一針見血,每個小故事十五分鐘,剛好是廣告時間段落,一小節一個故事,所以要扼要卻吸引,主持人的簡介要引人入勝兼引起好奇。於是我們一直以來被Mike Wallace,Walter Cronkite,Morley Safer的風度吸引,他們的介紹比報導本身更有說服力,何需看一小時的詳細報道?
人家問我,幹嘛如此關心美國新聞?對我來說,看60分鐘是娛樂,美國的本土新聞可能對在香港的我沒啥關係,但主要是看那種探究的曲折,像看偵探故事,由好奇變嘩然的過程。
軟性新聞最具吸引力
對我們香港觀眾來說最有吸引力的反而往往是那些軟性新聞,還記得那時看到報道電影A Beautiful Mind的主人公原型John Nash教授,在我的專欄大讚之後,亞視公關還特意每星期寄來錄影帶,真的是那種如今已絕跡的卡式錄影帶,放在信封郵寄來,讓我在播放前預先看,可惜,郵寄需時,收到時候往往已是播放之後。
但我每星期三守着亞視九時半看60分鐘,那倒是多年不變。
這次看60分鐘五十周年特輯,已是在無線星期六晚上六點半的播出時間,原來在美國,60分鐘霸了最佳時段,即星期日七點半,原本是七點,後來因遷就美式足球,但已是最黃金的時段了,不過聽聞最近年輕人已沒興趣看時事,收視率已像主持人般老化,新的Token Black主持人Bill Whitaker說要把過身的Ed Bradley做榜樣,今年還有Oprah加入,Anderson Cooper和Christiane Armanpour已是在CNN多於在60分鐘。
不過我最愛,又曾在專欄中多次說過要嫁給他的老Grumpy Andy Rooney,已在2011年過身,就愛他整天罵人又囉囉嗦嗦,太可愛了!Andy Rooney便是最初令我變成60分鐘的死忠粉絲的原因。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