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高等教育如何更上一層樓

香港有5家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而內地大學的科研、教學與管理水平仍有一段距離。既然我們的大學有如此優勢,究竟在大灣區如何有更好的發揮?

新特首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上月發表,關於教育的篇幅不少,本文只集中談談關於高等教育的部分,分析新政府的施政方針。

林鄭月娥曾經表示過,她擔任政務官30多年,做過多個部門,但從未涉獵過教育。她在競選特首時請教過不少教育專家,他們的一些建議也寫在政綱裏。林鄭月娥很重視教育,在施政報告中她寫道:「在選舉政綱提出即時增加每年50億元的教育經常開支,並在候任期間與教育界磋商並達成共識,在上任第一個星期便推出首階段涉及36億元的措施,得到立法會財務委員會通過。這些措施已陸續在今年9月起實施,涵蓋整個教育體系,包括幼稚園、中小學、融合教育、特殊教育和專上教育。」

教育是培養人才關鍵

施政報告關於教育部分,特首提出了她的願景:「是要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我們要為學生、老師、家長和校長,創造一個穩定、關懷、具啓發性及富滿足感的教與學環境。 」又指出:「人是香港向前發展的最重要元素,而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關鍵。政府在教育的開支是對未來發展最有意義的投資。香港有良好的教育基建,享負盛名的大學,優秀的科研人才,除了培育我們下一代,也可為內地和鄰近地區培養人才。匯聚人才對香港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都有好處,政府應在建設人才樞紐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這與她的競選政綱提出的建議一脈相承,如何落實,要看決心與執行力。

林鄭月娥第一年的施政報告涵蓋的範圍很廣,關於高等教育部分主要落墨在增撥研究經費及增加宿舍兩方面。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邀請教資會成立專責小組,由徐立之教授擔任主席,就現行高等教育界研究工作的支援策略,以及研究撥款的水平和分配方法進行檢討。至於自資專上院校的角色和定位和副學位的未來路向,會成立另一個專責小組,由張炳良教授擔任主席,深入探討有關議題,並向政府提出建議。

校園政治化情緒仍高漲

大學校園近幾年變得十分政治化,從2014年佔中前後開始,政治爭抝無日無之,港大更是首當其衝,從2012年慶祝百周年開始便風波不斷。前任特首在幾年前施政報告點名批評港大學生刊物《學苑》宣揚港獨思想,一石掀起千層浪,校園從此不安寧。月前多家院校更出現大字報及宣傳橫額風波,激化中港學生的矛盾。不久十家大學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反對港獨,但學生積極分子不會輕言罷休,與校方管理層的對抗情緒仍然高漲。今年的施政報告避談政治,教育篇章不重提港獨思潮,而是集中討論教育素質,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優勢,是明智之舉。

最近關於大灣區的宣傳鋪天蓋地,其中一個重點是突出區內的香港有5家世界排名前列的大學,內地大學的科研、教學與管理水平仍有一段距離。既然我們的大學有如此優勢,究竟如何有更好的發揮?過往香港社會關於大學的專業討論比較少,傳媒則更多關注政治議題。施政報告提出檢討發展研究涉及的問題,值得注意。八大的歷史、使命、定位不同,研究也各有強項,值得做好分工合作,人盡其才,發揮香港最大的優勢,而不是大家都做同樣的事情,資源重疊,造成浪費。教資會也需要在新形勢下主動重新檢視八大的特點。此外,同樣受到政府資助及部分資助的演藝學院、香港公開大學、VTC等院校,也值得一併考慮其未來發揮的空間。

大灣區拓專上教育有可為

至於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的自資專上學院,普遍面臨收生不足的情況,隨着未來兩年陸續有學院升格為大學,競爭將更趨激烈,生源問題如果不能解決(例如是否可以在內地招生),估計個別院校連生存都有困難。今年政府資助申請入讀自資院校的學生是及時雨,但自資院校的長遠發展規劃,需要認真研究。這批院校如果能在大灣區發展擔當一定角色,發展潛力就大得多。

施政報告提出香港需要更多研究人才發展創科經濟,會透過向研究基金注資30億元,為修讀教資會資助的研究院研究課程的本地學生提供助學金,以吸引更多本地學生投身研究工作,配合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 政府能夠帶頭為年輕人創造更多機會當然是好事,如何發揮院校的科研優勢,又能與市場結合,需要商界及創投基金的支持。最近好幾個鼓勵年輕人創業的創投基金都十分活躍,也主動到院校物色研究項目,相信會成為一股新動力。

特首也關注大學宿舍不足的問題嚴重,用過去的運作方式難以突破,建議設立120億元的宿舍發展基金,以單位成本資助模式為大學提供興建宿舍撥款,以期能夠增加大學宿位的數目。最近筆者到科大採訪陳繁昌校長,他最關心宿位不足會影響校園國際化,一方面無法錄取更多國際學生,也影響學生互換交流的計劃。至於如何覓地興建宿舍,也是不少佔地有限的院校感到頭痛的問題,政府需要有新思維,打破過去的框框。

香港高等教育積累了豐富經驗,也從全世界吸引了大批一流的師資及研究人才,是時候更上一層樓了。

原刊於《明報月刊》2017年11月號,本社獲授權發表。

文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