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評核煞停,高中課程重檢

近十多年因全面推行校本評核引發的爭議,經歷這一趟政策調整,算是暫告一段落。

考試及評核局(考評局)新任秘書長宣布,明年開始停止施行中學文憑試中國歷史科與歷史科校本評核。其餘未施行校本評核的學科,包括經濟、倫理與宗教、地理、旅遊與款待、音樂,未來亦不會推行校本評核。加上之前已宣布數學、企會財、體育等學科,不會推行校本評核。近十多年因全面推行校本評核引發的爭議,經歷這一趟政策調整,算是暫告一段落。

校本評核的緣起

本地公開試的校本評核,出現自香港高級程會考1978年的化學科,及中學會考1980年的設計與科技科、電子與電學科,往後陸續增加。大體源於理科的實驗、工科的設計繪圖,在紙筆考核以外,個別學科內在考核發展的需要。

2000年教育改革,隨之而來課程改革、考核改革,為體現持續性評估的理念,大概2004年,教育局宣布預備推行的新高中,所有中學文憑考試科目,皆配套施行校本評核。考評局呼應政策,急不及待,也自2004年開始,在3個末日公開試:中學會考、高級程度會考、高級補充程度會考,在多個學科大面積實施校本評核。

教育界,在2005年往後,持續就中學文憑試校本評核全面推行的冒進政策,表示強烈的不接受,要求教育政策在追求理念同時,例如抄襲外地經驗,必須同時判斷本地實況及政策相關的宏觀影響。

考評局網頁現時仍羅列校本評核的理想與優點:「校本評核著重考核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全面地評估學生的表現;同時把學與教與評估結合,讓學生從教師的回饋中了解自己的強項與弱點。推行校本評核亦可減少對公開考試成績的依賴,有助提升學生自信心及學習興趣,鼓勵自主學習。」

個別學科,如能按實際因素,配合各方面的可行條件,這是個別學科推行改良的進程。一旦不顧學科狀況,無視公開試的壓力,過多,以至全部科目實施劃一措施,最終成效可以適得其反。

從當年教育局責成考評局,號令全部學科施行校本評核,更扯上對新高中的認同,港外升學的學歷認可;往後發展,卻是不少學科一拖再拖,以及各自縮減校本評核的規模。至今天,宣布停止多個學科執行校本評核;這是教育政策告別誇誇其談,回歸實事求是的進程。

校本評核只是現行高中課程,涉及評核考試的一個小部分。整體而言,高中階段各個學科的課程內容,學生修讀學科數目與組合,四個核心學科必修必考的設置,升讀本地本科學位的成績要求,以及學生在學科考核以外的培養,例如個人較全面的發展、課外活動的參與、品德、國民與公民教育,現行政策及應對措施仍有再檢討的必須。

15年免費教育

教育普及,本地免費教育從中小學擴展至幼兒教育,橫跨15年,判斷學校教育的成效,尤其在升學的環節,中英數學科成績仍處壟斷地位。今日社會,完成高中課程的學生,願意繼續升學的,包括本科學位、高級文憑、副學士,能夠達到基本成績的,本地院校及學額,足以全部容納。唸本科學位的,今天類近基礎教育、普及教育;與往昔唸學位的,視之為做學問、求學術,不可同日而語。如何重新規劃高中的學科及非學科課程,配養本地多方面的人才,預備未來升學、就業及人生發展,是特區慶祝回歸20年同時,教育相關部門及教育現場參與者需要共同灌注努力的方向。

蔡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