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而有力之「強」,本字當作「彊」。《說文解字》:「彊,弓有力也。从弓,畺聲。」有些人因為「彊」、「疆」二字形近而相混,其實,二字字義完全不同。「彊」从弓畺聲,本義為硬弓,即須用強力拉開的弓,引申為凡有力之稱;「疆」从土彊聲,則為疆界字。
正如上文所言,「彊」之本義為硬弓、須用強力拉開的弓,《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常為人吹簫給喪事,材官引彊」,即言周勃經常為有喪事的人家吹簫,後來又做了拉強弓的勇士。《史記》所用者,為「彊」字之本義。
強而有力 挽雕弓如滿月
作硬弓解之「彊」,在古籍中也有作「强」的,如《尹文子‧大道上》:「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强也。」「說」音「悅」,此言齊宣王好射,喜歡別人說他能用強弓。《呂氏春秋‧壅塞篇》則作「齊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彊弓也」,仍用「彊」字,且於「彊」下有「弓」字。
《說文解字》沒有「强」字,只有「強」字,「强」是「強」的俗字。「強」本是蟲名,《說文》:「強(小篆作 ),蚚也。从虫,弘聲。」根據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強」是米穀中形小色黑體堅的一種蟲。在古籍中,少用「強」而多用「强」,清代學者邵瑛《說文解字羣經正字》指出,「強」寫作「强」,是由於隸變。由篆書變為隸書,為了書寫效率,往往忽略了文字的構造原理,因此「強」變為「强」,那是書寫時隨筆之變。
由於從古籍到現代,都少用「強」而多用「强」,因此,《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都用「强」作字頭,把相關義項置於其下,而於「強」下則只說:「同『强』。」
但另一方面,講究正字的,則從古至今,只用「強」而不用「强」字。例如唐代顏元孫《干祿字書》只列「強」、「彊」二字,說「強」為通假字,「彊」為正字,而「强」字則付諸闕如。在香港,前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編撰之《常用字字形表》,其標準字形亦只列「強」而不列「强」。
上文謂「彊」之本義為硬弓,即須用強力拉開的弓,引申為凡有力之稱,故使軍隊強大有力稱「彊兵」,如《史記‧蘇秦列傳》:「臣聞明主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迹,塞朋黨之門,故尊主廣地彊兵之計臣得陳忠於前矣。」或用俗字作「强兵」,如《戰國策‧秦策一》:「欲强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
「犟」脾氣的由來
此外,《說文解字》有「勥」字,古文作「 」。此字今多依《廣韻》「其兩切」一音,讀與「襁」同。《說文》:「勥,迫也。从力,強聲。,古文从彊。」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勥與彊義別:彊者,有力;勥者,以力相迫也。凡云勉勥者,當用此字。今則用強、彊,而勥、 廢矣。」段玉裁說得不完全對,古籍中用的是「强」和「彊」,「強」字則少用。所謂「勉强」,即勉力、盡力而為。《禮記‧中庸》:「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作「勉强」;漢劉向《上災異封事》:「君子獨處守正,不撓衆枉,勉彊以從王事,則反見憎毒讒愬」,則作「勉彊」。
《說文解字》又有「弜」字,說解云:「彊也。从二弓。」王筠《說文解字句讀》:「弓本彊有力,二弓則尤彊矣。」此字廣州話讀作「襁」,普通話讀jiàng。邵瑛《說文解字羣經正字》:「此即倔強之本字。」「倔強」多作「倔强」,亦作「倔彊」、「倔犟」,蓋謂強硬直傲,不屈於人。漢桓寬《鹽鐵論‧論功》:「[尉佗]倔强倨敖,自稱老夫」,作「倔强」;清顧炎武《王徵君潢具舟城西同楚二沙門小坐柵洪橋下》詩:「楚雖三戶存,其人故倔彊」,作「倔彊」;白樺《芳草青青》:「妞妞倔犟地看着少尉」,作「倔犟」。「犟」从牛强聲,是後起形聲字,其字从牛,表示個性喜執拗,屬牛脾氣。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