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非本地生 香港可以嗎?

讓非本地生入讀本地學校,隨可激勵本地生外,亦可為他們提供文化交流的機會。

新加坡經驗

筆者早前帶學生到新加坡交流,在學生分享環節中,發現當地的公立學校也有一些非本地生就讀,當中包括來中國、韓國、菲律賓等地。據當地教師說,那些非本地生都是政府從海外招攬到新加坡讀書的尖子,他們無需繳交學費,更獲政府提供宿舍。她續說,因學生沒以往般勤奮,海外尖子對本地生具激勵作用,同時亦為雙方提供文化交流的機會。

學位過剩 值得考慮

反觀香港,教育水平一向在國際間備受肯定,在不少國際評核上名列前茅,反映香港學校的教學水準甚高,如開放給外地學生申請入讀,亦必大受歡迎。當然,如學位供不應求,開放學額予非本地生,對本地生並不公平。可是近年本地出生率大幅下降,中小學學位過剩,不少學校均面對縮班殺校的危機。2013年實施雙非孕婦分娩零配額後,本地出生人口由每年90,000多人急降至約60,000人,全港小學將於2019年再次面對嚴峻的收生危機,新一輪縮班殺校潮如箭在弦,不知有多少教師要加入失業大軍。教育局最近發表的報告,亦指出國際學校的學額也將過剩。既然學校都出現學位過剩的情況,自稱國際城市的香港,為何不考慮開放學額予非本地生呢?

學生、教育及香港 三贏

以新加坡的經驗作參考,讓非本地生入讀本地學校,隨可激勵本地生外,亦可為他們提供文化交流的機會,擴闊視野及人際網絡,長遠有助提升下一代和香港的競爭力,比每年到內地或海外走馬看花的遊學團更有效。同時可舒緩因出生率下降而衍生的縮班殺校問題,穩定本港的教師團隊,一石多鳥,何樂而不為?

還看新政府的視野和魄力

要開展開放學額予非本地生的計劃,可先以私立或國際學校,或自願參與的官津學校作試點。如不想以公帑作資助,政府可要求入讀官津學校的非本地生繳交學費,以收回成本。配合學校的剩餘學額,每年調節非本地生配額,避免加劇本地生入學的競爭。亦要為非本地生配對監護人,安排宿舍或寄住家庭等作準備。要計劃成功開展,最重要還是要先讓大眾明白計劃有利學生、本地教育和香港的長遠發展,不然,計劃會變成另一個輿論與爭拗的戰場。新一屆政府即將上場,期望新特首和教育局局長,具前瞻視野和魄力,為學生,為本地教育和香港的長遠發展作出堅實貢獻。

陳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