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介明:把學生釋放出來,就能在國際上立於不敗之地

所謂「21世紀能力」、「製造就業機會」、「首先管好教師」、「加強高危考試」、「管好課堂教學」、「教育是教育部門的事」⋯⋯這些是教育改革的反面例子,不幸某大國就偏偏從這方向兜圈,而不是讓下一代學生有更強的能力應對未來。時間到了,就讓在座各位自己思考吧。展望未來,哪個國家的教育能夠把學生釋放出來,這個國家在國際上就立於不敗之地。
編按:12月14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首屆(2015)年會在北京舉行。論壇成員、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程介明教授在會上發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講。他以宏大的歷史視野,深入淺出的分析了國際教育改革的大趨勢,指出「展望未來,哪個國家的教育能夠把學生釋放出來,這個國家在國際上就立於不敗之地」。
 
1999年香港開始比較全面的教育改革,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就研究教育的外部,觀察對教育的衝擊。以下用15分鐘,把我這15年的學習經歷給大家報告一下。
 

全球都在做教育改革

 
現在全球都在做教育改革,幾乎沒有國家不說教育改革的,但是教育改革的意義在不同的地區、國家,有完全不同的意義。教育改革是改革,不是改進。改進就是將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做得好一點,多一點。改革是要把教育完全的從另外一種角度去看,另外的方式去辦。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分析。
 
2009年 PISA 之後,全世界有一個互相學習基礎教育的動向,這個動向影響很大,其中在 PISA 領頭的三個城市,上海、香港、新加坡,在各國引起了很多的注意。而這三個地方都是在最近15年左右,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教育思想的改革。
 
有機會在世界各地觀察各地的教育改革,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我認為,教育改革的關鍵是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宏觀的,就是社會變了;第二個因素則是微觀的,乃是回歸學習。
 
全世界對教育的發展,在60到70年代,主要是系統建設——入學率、學制結構、內部效益、外部效益等——也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教育規劃。80年代整整的10年,重心降下來了,很多人覺得學生入學了,但是在學校裏發生甚麼事,則成為更重要的議題,有一段時間叫做學校效能(school effectiveness)研究,不過很快變成了學校管理的研究,現在回過頭來看,這兩者不完全是一回事。最近這20年,重心又降下來了,降到了學生學習。但是有一些國家降不下來,有一些還停留在系統規劃,有一些還停留在學校。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國家,像英國和美國,就停留在改革教師;以為管好教師,學生就學得好。這是一種生產模式,好像是生產程序,學校好像是工廠,教師是生產者,擁有高素質的生產者,產品就一定好。因此教育改革就抓住教師不放,所謂教師政策就是管理教師的種種方案。這和中國的想法很不一樣,中國是從課程改革入手,也就是從學生學習開始。
 

學校是十九世紀的產物

 
我的想法是,我們現在的學校不是歷史以來就有的。在西方來說,很多人認為,現代的學校系統,是在19世紀中期,有人說是在1870年英國的第一個《教育法》,才開始的。
 
請看一下照片,這個地方現在還在,在美國麻省一個村子裏,叫 Sturbridge,是一個旅遊點。那裏的人過着1836年的生活,圖一的照片是當時的學校,圖二的照片是學校的現狀。我充當學生到那裏聽課,我問老師,青年人為甚麼要到這裏上學,老師說他們要到波士頓打工,所以要學讀、寫、算數。這就是西方傳到全世界基本的學校模型和範式:知識與技能,作為教育的全部。
 
圖一:美國麻省一個村子裏,叫 Sturbridge 地方的學校。(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圖片)
圖一:美國麻省一個村子裏,叫 Sturbridge 地方的學校。(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圖片)
 
圖二:學校現狀(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圖片)
圖二:學校現狀(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圖片)
 
因為 PISA 之後的四年裏,我參加了很多次美國的一些關於教育改革的討論。他們說:「你們的教育很豐富,有很多方面,但是我們的教育基本還沒有搞好,基本就是讀、寫、科、數學,我們這些還沒有搞好,所以談不上其他的。」
 
二十一世紀技能,美國政府給了很多錢,建立夥伴關係,要推廣知識與技能以外的學習。以前美國的學校,下午二時半就放學了,現在還有很多的課後活動。老師不能參與,因為工會不允許。但是最近這幾年又演變了,異化了,課後的活動很大部分變成了補習,有點走中國的路了。因為學校很緊張,州政府要抓學生的成績,要抓老師的業績。
 
工業社會的教育發展,應該說是一種經濟話語,目的是製造人力資源,把人變成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s)。中國人才兩個字也有這個含義,不過理解起來好像會寬一點。但是我認為人和人才還不完全是一回事,這裏就不討論了。
 
經濟話語,從全社會來說,是為了經濟增長,國際競爭力;個人來說,就是為了就業。大概是這樣的話語,這種話語在全世界從政府觀點來說,很少有打破的。為甚麼發展教育?就是為了推動經濟,國家的發展前瞻,就是經濟發展。但是目前在很多的國家,特別是新的發展中國家,尤其像中國這樣的國家,很明顯的經濟發展是很必要的,但是經濟發展之外還有很多的方面要發展,這是西方的教育觀念裏往往看不到的,因為一開始就不是這樣的。
 

中西、古今都希望培訓完人

 
原來的工業革命以前是怎樣的呢?中國所謂的教育就是科舉,科舉是為了挑選官員,但是科舉的特點雖然是精英,但特點是要完人,要全面發展的人。伊斯蘭國家所有的清真寺旁邊一定有一個宗教學校,以前是教《古蘭經》,現在也教數學、科學、英文。以前的印度,現在緬甸、泰國有很多宗教學校,家裏沒有錢的小孩子就進入這樣的學校,也是完人的全面發展,現在也開始教數學、科學、英文。
 
但是,全社會性的教育系統,是工業革命以後才出現的。現代教育發展比較快的是英國,英國在這之前不是沒有學校,是公學,因為當時英國是大帝國,官員、商人到全世界各地工作,下一代怎麼辦?大家就想辦法,集中力量辦起學校,把這些下一代也變成新的精英,就叫公學。現在英國的寄宿學校、獨立學校都是這樣的模式。美國、澳洲的精英私立學校大概也是這樣的,上午上學,下午是課外活動,社會服務,都是從培養完人的角度出發。
 

學用錯配,轉工轉行成常態

 
經濟話語現在遇到挑戰了,這是我主要的一個信息。社會變了,生產模式變了,現在是產量少,品種多(less of more);對口服務,量身定做。工作單位是一站式的,以前是金字塔,分工合作,每個人做一小部分,合起來是複雜的產品,然後大規模的生產。現在不是這種情況了,因為是對口的,是少產量的,但是要品種很多的,所以變成了一站式的。工作形態比較重成果,輕步驟,重人性,輕規章。個人的前途也不一樣了,對口就業嘛。我不知道內地,比如北京怎樣,在我調查過的很多大城市學用錯配是主流,就是學的和幹的不一樣,轉工轉行是常態。
 
程介明教授指出,在很多大城市,出現了學用錯配的問題,以致轉工轉行是常態。(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圖片)
程介明教授指出,在很多大城市,出現了學用錯配的問題,以致轉工轉行是常態。(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圖片)
 
英國在2006年有一個調查,一個英國公民,一生大概要經歷13份工。當時我不相信,美國同一年的推算,是人的一生要經過10.5份工。2002年還有另外一個調查,每個公民一生要經歷4.2種行業。終生受用嗎?一個學歷很快就貶值,一勞永逸嗎?要新。盡忠職守,就是單位裏,現在很多大學生最好的不是就業,而是創業。現在單位也比較不穩定了,會給別人吞併,會消亡。一技傍身有用嗎?小時候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因為有道德操守的觀念。
 

怎樣才算得上是好生活?

 
人的生活就是經濟生活嗎?還有家庭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靈性(信仰)生活、餘暇生活、晚年生活。最近一期《地理》雜誌封面是小嬰孩,寫的是這個孩子會活到120歲,我心頭一震,如果60歲退休了,後面還有60年,怎麼過?
 
最近我自己觀察到,社會不再安寧:連綿的天災,不斷的人為意外,新舊的傳染病,難測的經濟危機,潛在的戰爭威脅,突發的社會動亂,任性的政黨紛爭,殘暴的恐怖行為,瀰漫的貪污腐敗,普遍的社會不滿,我們怎麼辦?我認為要轉為學習話語:國家興亡,在於全民素質,優質教育;社會建設,在於社會流動,普及教育。個人的前途:在於擁抱變更,不斷學習。
 

教育的真諦

 
因此,教育改革在於返璞歸真,以學習為主。我們現在的教育基本是學歷為主,不僅是中國,全世界都是如此。中文「學習」兩個字是非常有意義的,就是學與習的結合。最近10年、15年裏,學習科學發展得很快,有腦科學的,認知心理學的,還有各方面研究教學的,加上評估、技術等。這些研究的結果怎麼樣指導我們的教育改革是很重要的。
 
甚麼叫學習?前兩年我們組織了一個小型高峰會,把全球研究學習科學的專家集中起來,他們總結出學習科學一些基本的發現和原理。一、學習是給周圍的事物賦予意義;二、學習是個人主動建構自己對世界的認識(知識);三、學習是因人而異的;四、學習是在使用中而發生的,「用中學」;五、學習的成功在於理解,而理解的考驗在於應用。六、學習在群體中最有效。這些基本的原理來自科學的發現,假如能夠移植到學校裏,教與學也許情況會完全不一樣。這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或者可以這樣說:工業社會是把本來是全面的人,塑造成某個行業的從業員;後工業社會則需要把人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不然應付不了將來多變難測的未來。兩者的教育觀念是截然相反的。這個釋放人的任務,就是教育的歷史使命。在千變萬化的社會之中,只有學會學習,才能在變幻之中生存和發展。
 
最後我講一講,這些大家都會聽到的,所謂「21世紀能力」、「製造就業機會」、「首先管好教師」、「加強高危考試」、「管好課堂教學」、「教育是教育部門的事」⋯⋯這些是教育改革的反面例子,不幸某大國就偏偏從這方向兜圈,而不是讓下一代學生有更強的能力應對未來。時間到了,就讓在座各位自己思考吧。
 
教育改革任重道遠,中國的方向概念肯定是領先的。人們很容易傾向西方甚麼都好,教育改革自然也先進。其實我們的理念是很領先的,當然我們也有很多的制肘。
 
最近在加拿大多倫多,一位代表在聽完我的話後,說:「要釋放學生、解放學生,我們現在的改革,卻是增加考試,專注讀、聽、寫、算;做的好像剛好是相反的。」我說:「現在就等於一個在山林裏的動物園,動物都關在籠子裏,忽然失火了,怎麼辦?當然是第一時間把動物都放出來。」
 
展望未來,哪個國家的教育能夠把學生釋放出來,這個國家在國際上就立於不敗之地。
 
原文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刊登。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