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則關於父母社經地位對父母管教價值與方式影響的研究報告,內文提及不少學者過去已在有關方面作出研究,並有所總結。當看過文章後,腦海即時勾起一幕早前與友人討論教育子女心得的情景。當日的對話仍深深留在我腦海之中。
那天,我與幾位知己好友相約在大學茶座閒聊生活逸事,席間大家分享家庭教育與培育子女的經驗。在你一言、我一語的情況下,好友們不約而同地總結著一個信息,語意大致是論及我的職業,認為我是修讀教育,並在學校工作,對學校情況熟悉,定能將學校教育的方法放在家庭教育中。聽到他們的「共同信息」後,我不知如何回應是好,因為⋯⋯頓時在我腦海裡想不到有哪些情況是我用在學校又可照樣搬回家中教育自己子女的。我心底只是想著:我每天下班可見子女的時間連吃飯在內都只有一個至一個半小時,怎可將學校的方法搬回家中呢?當時,我沒有回應他們,但這一直存在我的心中。
對「家庭教育」的看法
下午茶過後,我沒有再刻意思考如何辯解,但我總是不認同他們的總結。直至近日看到這則有關父母社經地位對父母管教價值與方式影響的文章後,我有了一點頭絮,現在也整理了一些我對「家庭教育」的看法。
從事教育20年,為人父母十餘載,基本上我不是把「學校教育」搬回家中作為「家庭教育」的一部份,因為我了解到兩者在本質上是截然不同的。現在,就讓我藉此機會分享一下我身為一位校長媽媽,我在家中如何教育我的子女吧!
一、學校提供多元化,但我提供個人化
學校提供的是多元化教育以配合每所學校數百名不同學習者的特質與所需。然而對我的子女,我的家庭教育是個人化的,絶不算是多元化。我先看他們具潛質發展的地方,在他們樂意的情況下提供機會,達致展才;也看他們能力稍遜的地方,多給他們機會培養一下興趣。説個實例,我的子女從少熱愛繪畫,在學前已得到老師和導師的讚賞,可是他們在初小階段主動向我提出不再想參與「畫班」,因為他們不愛受導師的約束,他們喜愛的是自由畫。我了解他們想法後,也認同讓他們自由畫是開心的。那時我心裡打量的是甚麼?他們從小對繪畫挺有天份,若不再學習就白白浪費了「天份」嗎?不!不是!我的選擇是,不學也吧!反正你們喜歡的是畫畫,而且年紀尚小,只要對畫畫繼續充滿興趣,我相信有朝當你想學,定會告訴我。
在停了學習畫畫之後,每當在假期仍是早起床的他們繼續安安靜靜地拿著畫筆繪畫他們喜愛的畫!
二、培育自理能力從家開始
雖然學校都有提供自理能力訓練,但我堅持培育自理能力從家開始。現今以小家庭為主,往往家中的孩子都成為父母的寵兒,我們都很想表達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所以經常為他們計劃和預備妥當。然而另一邊廂,學校有見不少學子自理能力欠佳,因此安排一些「自理課」,希望可以幫幫孩子。正因如此,有些家長就期望透過學校教育子女執書包、寫手冊、開瓶蓋⋯⋯甚至更期望學校安排宿營,教導他們摺被和掛衣。結果久而久之,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學校除了顧及學生學習外,也「經常」顧及他們的自理。
而我,我是一位有點「狠心」的母親。我的子女自小一首星期開始,就需要自行執拾書包,首星期教他們執拾,次星期站在他們旁邊了解一下執書包的方法,往後責任就交給他們了!過程當中,當然有忘記帶書本,但我抱著趁著他們年幼仍是「知驚」,這是教導他們下次小心一點的好機會,讓他們自行承擔沒有帶課本的後果。孩子的自理能力一定要從家中做起,我與學校是合作夥伴,我感謝學校給他們有實踐的機會,也讓他們在錯誤中學習承擔,錯得起的孩子是幸福的。從小在生活中實踐他們的責任,不要因為我們凡事插手幫助而導致「主動性」逐漸下降,最終令他們失去自理的能力和對自己的責任感。
篇章所限,待續。
本系列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