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當選特首面對的管治挑戰

林鄭月娥以777票當選為下屆行政長官。她是否及如何能夠帶領香港走出目前的困境?

「贏選舉,輸民意」這句說話當然是事實。但過去4年來,曾俊華和林鄭月娥在任司長時的民望都在前列,可說是叮噹馬頭。只不過在近月選舉期間,因為曾俊華形象工程做得好,而林鄭月娥被指有中央「欽點」及有關方面對她的支持工作做得拙劣,導致兩者民意差距拉開。所以這個民意支持度的比較只是短期相對而言,並非因為林鄭月娥本人一直不受多數市民歡迎所致(有別於如果梁振英尋求連任的情况)。

根據民意調查顯示的民望隨時可升可跌,何况以往3名特首在競選時的高民望,可在其後的任期內急速下跌。反之,新當選特首如果上任後工作表現好,亦可重新提高民意支持。故此,現時的所謂「輸民意」,並不會成為林鄭月娥上任後面對的最大困難。

未來半年民意能否攀升是關鍵

但是,我們也可以由此入手,指出林鄭月娥在今後半年內,即4月至6月的候任和組班期間及上任後的頭100天內,能否爭取民意支持度逐步以至顯著上升,是下屆特區政府能否改善管治和施政的起點。

這不單是林鄭月娥作為下屆行政長官的個人前景問題,也不是可擴大至下屆政府的施政成效的問題,而是關乎在今後的關鍵5年內,一國兩制、港人治港能否有較好的轉變,而令大多數市民覺得香港前景仍有希望。

最大的共識已形成

香港社會對立撕裂、建制派和泛民派及其支持者形成兩大對抗性的政治板塊,已是老生常談;對香港前景不利的因素,以至新特首上任時面對的重重困難,亦是眾所周知。但世間事物總有兩面,無論是個人處世做事以至政府施政,最重要的是在困境中採取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找到有利因素,從而制訂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務實地逐步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有利因素,其實是在於中央與港人之間、在建制派與泛民派之間,以及在絕大多數的港人之間,已形成最大的共識,就是各方都希望與期待香港向和諧、團結、前進的方向改變,也是3名入了閘的候選人的政綱以意思接近的字眼所表達的共同願望——「同行」、「信任」、「團結」、「希望」、「重回正軌」。林鄭月娥在競選勝出後反覆強調,她的首要任務是團結社會、首要工作是彌補撕裂。只要她認真和務實地回應這個最大的各方共識,逐步帶來這個方向的轉變,就會贏得各界人士歡迎和民意支持。

一年多以來,經歷梁頌恆游蕙禎風波、多名參與抗議行動而犯下刑事罪行的年輕人相繼被判刑入獄,未見引起反抗行動,而曾經意氣風發的激進組織亦有分崩離散的趨勢,港獨勢頭已暫時遏止下來;何况港獨主張和暴力行為根本不可能得到廣大市民支持。相信中央政府會重新強調和諧、團結的方針政策,對下屆特首將會以她能否促進社會和諧、減少對抗、改善施政作為首要任務,亦會以此為她任內的工作評估的最重要考慮。

改善管治和施政的4個要素

首先,大多數港人對過去4年多的社會對立撕裂狀况感到十分厭煩、對梁振英的非友即敵的管治作風十分反感,因此下屆特首只要顯示完全不同的管治風格,一言一行都為了緩和社會對立氣氛,肯定會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市民歡迎。林鄭月娥亦懂得先易後難,由一些較少爭論的社會民生議題入手,與建制和溫和泛民政黨議員溝通談判,討價還價,從而推出大家都有份參與及最後都接受的改善措施。這將會成為一個好的開始。另方面,如果中央官員同時釋出對泛民派溝通和解的信息,就更有助於促使社會氣氛向緩和的方向發展。

其次,要顯示新人事新作風。主要官員班子需要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要盡量找到社會形象較好或較少爭議、有專業才能、具豐富經驗、願意走向群眾中聽取意見的人士(包括公務員)擔任,令人覺得新特首是真的用人唯才,而不是政治酬庸。這需要候任特首以充滿熱誠的態度,使出渾身解數,去感動有才之士願意承擔重任。問責班子的組成如能大體如此,亦會是一個好的開頭。

第三,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新特首及其問責班子上任後,必須讓港人清楚看到,他們在由各個法案的醞釀、制訂,一直到提交立法會通過的整個過程,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去爭取持份者、公眾和立法會各黨派的參與和支持。如果法案有很大爭議,未能爭取到足夠票數支持(包括部分建制派議員),就寧願暫時擱置,不要企圖強行通過,更不要倚靠中央駐港單位去綑綁建制派議員投票支持。特首領導班子不倚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建立本身的政治能量,管治好香港,而要時刻依賴中央和駐港單位的支撐救援,如何說得上是「港人治港」?又如何能夠贏得市民的支持和中央政府的信任?港人成功治港實際上是維護一國兩制的關鍵。

第四,新特首在處理一國兩制的問題上要拿揑準確,要讓港人看到她是在維護「一國」的原則下,去盡力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為港人爭取最大的利益。林鄭月娥需要在這方面加倍注意。

上述4點都顯示:成功與否都在於下屆特首和其問責班子的管治作風、領導藝術、溝通技巧和施政成效。

泛民派會成為最大障礙?

泛民派當然不會表示擁護新當選的特首,亦可能在以後一段時間,繼續指摘林鄭月娥為「CY 2.0」或「撕裂2.0」,幾名激進泛民立法會議員仍然會有拉布行為。但從今次特首選舉的整個過程看到,他們已調整了政策:積極參加選委會選舉並成功奪取325席;以促進有競爭的選舉為名,而傾全力及成功組織「民主300+」選委投票支持同樣是建制派的曾俊華;向林鄭月娥提出訴求並爭取她答應接受其中部分(例如教協聲稱她接受了他們大部分政綱要求)等等。這都顯示了他們比過去更積極參與特首選舉制度,而希望影響參選人選、誰人能勝出和下屆特首的政策。

不少泛民派選委及立法會議員都和林鄭月娥有多年交手經驗,並公開承認她是能幹、公眾參與和扶貧工作做得好、少數肯走向群眾聽取意見的主要官員等等。他們其實知道,林鄭月娥和曾蔭權同樣是由港英政府培育出來的,是可以一方面對他們表示公開反對,但另方面是能進行討價還價而爭取到政策讓步的對手官員。

重啟政改的社會訴求

曾俊華參選期間得到的民意支持,實際上是反映了市民對普選特首的盼望,並且點燃了重啟政改的社會訴求、能量和動力。可以預計的是,泛民派在林鄭月娥的特首任期內,將會集中要求她重啟政改。這將會是她將面對的重大挑戰和壓力。

原刊於《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馮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