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12月14日,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首屆(2015)年會在北京舉行。論壇成員、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在會上的主旨演講,引起了全場聽眾的熱烈掌聲。現在將錢穎一院長審訂的演講稿分享給讀者諸君。看一看這位著名經濟學家如何剖析中國教育問題,一定能夠給我們極大的啟示。
我是一名經濟學者,目前是中國經濟五十人論壇成員,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今天又有幸成為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有三個原因讓我對教育問題有極大的興趣:一是我的求學經歷(清華、哥倫比亞、耶魯、哈佛),二是我的執教經歷(史丹福、馬里蘭、柏克萊加州大學、清華),三是我在清華經管學院擔任院長至今八年多的經歷。
由於我並沒有受過教育學系統訓練,所以不熟悉教育學的方法和分析框架。我是一名教育實踐者,所以我就從直觀的觀察開始。我今天講對中國教育問題的三個觀察。
首先,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中國教育的成績。因為中國過去35年經濟高速增長,如果教育完全失敗,這是不可能的。不過,肯定成績是容易的,但是肯定到點子上並不容易。
中國學生平均水平比鄰近國家高
我的第一個觀察是,中國在大規模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傳授很有效,使得中國學生在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較高。用統計學的語言,叫做「均值」較高,意思是「平均水平」較高。我是指在同一年齡段、在同一學習階段橫向比較而言,包括小學、中學和大學。這是中國教育的重要優勢,是其他發展中國家,甚至一些發達國家都望塵莫及的。這從國際學生測評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ssessment,PISA)中上海學生的表現,在三個科目(閱讀、數學、自然科學)中都名列前茅,可以看出一斑。當然這並不代表中國的平均水平,但是在這個測評中,農民工子女比美國中產階級子女,藝術院校學生的數學比美國學生平均水平,都要強。這更說明了問題。
我們是如何做到的呢?政府和民間對教育的投入,中國傳統文化對教育的重視,中國學生在學業上花的時間多,都是原因。經濟學家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基礎教育,通常量度的是教師是否準時上課、學生是否有課本等十分初級的要求。雖然中國的基礎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但教師的敬業程度還是令人欽佩的。即使是高等教育,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方面,按平均水平來看,都是可圈可點的。
這種教育優勢對推動中國經濟在低收入發展階段的增長非常重要,因為它適合「模仿和改進」的「追趕」作用,特別是在與開放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開放讓我們看到了先進,加上我們的畢業生基礎知識紮實,模仿能力強,掙錢動機更強,員工隊伍整齊,就有了很強的執行力,就追趕上來了。這在製造業非常明顯,即使是服務業也一樣。在引進先進的 IT 技術和管理流程,超級市場的收銀員、銀行的櫃台服務、醫院的掛號和收費、出入關的檢查等重複性的、規律性的大規模操作,中國服務人員的速度和精準程度,甚至超過發達國家。我們每個人都有體驗。
缺乏傑出人才因想像力被扼殺
我的第二個觀察是,與「均值」高同時出現的另一個現象是「方差」小。「方差」也是統計學的概念。「均值」是衡量一個隨機變量的平均數,而「方差」則是衡量一個隨機變量偏離平均數的累加起來的程度。簡單地說,方差小就是兩端的人少,出眾的人少、「傑出人才」少、「拔尖創新人才」少。
我們都知道,傑出人才的出現是小概率事件。如果說「天賦」的分布在不同人種之間沒有太大差別的話,那麽出現傑出天賦的概率就應該與人口正相關。中國有13億多人口,但是至今沒有中國學者在中國大陸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表明了一種問題。還有其他證據說明問題。
我們不用去同發達國家比,與印度的比較更有說服力,因為兩國的人口基數差不多,而且印度的人均收入比中國還低。印度教育的平均水平肯定不如中國,但是它在出現突出人物方面比中國顯著。從我自己平常接觸到的例子看:全球著名商學院中,哈佛商學院、芝加哥商學院、康奈爾商學院、華盛頓大學商學院的現任院長都是印度裔;全球著名大跨國公司中,微軟、百事、德意志銀行、萬事達卡的現任 CEO 也都是印度裔。但是目前還沒有中國人擔任這類商學院院長和跨國公司的 CEO。
我們不否認中國人才中缺乏創造力、缺乏領導力、缺乏影響力。錢學森問:「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我的直覺是,恐怕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傑出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嗎?也許不是。傑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種有利的環境中「冒」出來的。所以,創造環境(或者說培育)遠比培養更重要。
這裏有深層次的原因。我在2010年8月清華大學本科生開學典禮上和在2011年2月黑龍江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都強調了中國學生缺乏好奇心、想像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問題。這個講話被廣泛傳播,這個觀點受到廣泛認同。好奇心和想像力部分來自天生,至少有一些人是這樣,但是後天會把它們磨滅。完全有可能是,受教育愈多,好奇心和想像力就變得愈少。由此來看,正是我們的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像力給扼殺了。再加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那學生怎麽可能有創造性呢?
因此,不是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學校「扼殺」潛在的傑出人才的問題。在好奇心和想像力被扼殺,在個性發展受壓抑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減少了。結論是,我們培養出的人的方差小,不是因為中國人先天方差小,而是後天被人為地壓縮小的。
方差小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在發展不同階段是不同的。在低收入階段,經濟發展主要靠模仿和改進,人才方差小無關大局,甚至還是長處,只要均值不低。但進入中等收入後,當需要以創新驅動發展時,方差小的後果就嚴重了,因為這影響創新,特別是顛覆性創新。這樣,我對中國教育問題的第一個和第二個觀察,即人才的均值高和方差小的特點,既能解釋中國過去30多年經濟發展的成就,又能預示在未來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急於培育人才致國民素質參差
如果說在知識和能力上是高均值、低方差的話,那麽我的第三個觀察是,在人的素養、價值等方面,我們的問題就是低均值、高方差了。低均值是指人們經常批評的人的素養的平均水平低。而人的素養的方差大,是指太差的人不在少數。這在反腐中暴露出來的案件規模、程度中可領略,多麽讓人觸目驚心,不可思議。這其中很多都是那些高智商、低人格的人做的。知識水平高,做人很差的,就是錢理群講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中國教育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問題,更嚴重的是造就了不少沒有人格底線的人。
這就要來審視我們的人才觀了。正因為我們對培養不出傑出人才有緊迫感,所以就特別重視「才」。這種急功近利的結果呢?不但傑出人才的培養仍是問題,而且輕視對「人」的素養的培養造成更嚴重的問題,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講人的素養,是一個真正的「人」所應具備的基本做人準則,是人格底線。
愛因斯坦早就說過:「學校的目標應該始終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戴安娜王妃也多次對她的長子威廉說,「你在成為王子之前,先要成為一個人」。他們講的都是先做人,再成才。我在2014年清華經管學院本科生開學典禮致辭中的主題,就是人重於才,這是因為人不僅是工具,更是目的。因此在我看來,中國教育的首要問題,還不是如何培養傑出人才的問題,而是如何培養真正的「人」的問題。
以上是我對當前中國教育問題和這些問題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的三個觀察,可以用均值和方差來概括:
一、我們的優勢是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均值較高,這對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長起了推動作用。
二、我們的劣勢是基礎知識特別是能力的方差太小,傑出人物太少。這就導致創新不足,對未來中國經濟以創新驅動發展非常不利。
三、教育除了為發展經濟服務的功利作用之外,教育對人的素養培養和人的價值塑造以及對文明社會建設更為重要,而人的素養的均值低卻方差大,是中國實現「人的現代化」的重要掣肘。
最後,我想借此機會介紹一本我擔任主編的雜誌,叫做《教育》。這本雜誌的編委都是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他們和我一樣,都不是教育學專家,但都在國內外受過教育,並都是曾在海外擔任過教學和科研工作,目前回國工作的資深學者,對中外教育有直觀的親身體會。《教育》雜誌於2012年10月創刊,是一本月刊,至今共出版了23期,有網絡版和少量紙版贈閱。雜誌刊登的多是通俗易懂的短文,包括轉載已經發表的文章。以往各期的主題有:「學前教育決定中國未來」、「網絡時代下的教育」、「教育之基——培養真正的人」、「未來的文盲是不會自學的人」、「家庭教育重於泰山」、「高校去行政化探尋」、「批判性思維」、「創業教育在中國」、「為什麽中國人與諾貝爾科學獎無緣」等。
這本雜誌的宗旨是為了開啟一扇「中國教育的視界之窗」。我在創刊號主編寄語中這樣寫到:「教育,點亮人的心靈;教育,照耀人類的未來。在功利主義盛行、浮躁風氣彌漫的當今社會,教育既是造成問題的源頭,教育又是解決問題的希望。《教育》雜誌聚焦國內教育問題,展示海外教育風貌,分享先進教育理念。希望《教育》雜誌能為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中國現代化的進程奉獻思考、思路和思想。」我以此與各位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共勉。
原文刊於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微信平台,本社獲授權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