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22 2025 08:23:0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二十年的失望

香港的執政者、從政者、社會精英和主流媒體似乎都頭腦混亂、行動失措和失序
封面圖片:前特首曾蔭權被定罪(亞新社)

行政主導

前特首曾蔭權被定罪,連同他的前副手、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的貪腐,便打破了英國殖民地政府一直營造的政務官清廉能幹形象。或許回歸前這個形象可以保留,在回歸後則以曾、許這樣高層、資深的政務官獲罪,形象便全然被破壞。以行政系統最高級的二人,經歷30、40年的政務官履歷,我們便不能說是完全孤立和個人的例子。
更重要的是,回歸後特區政府以行政主導,曾、許出事,突顯出行政主導的問題。制度、規章可以嚴格,但執行者的權力行使心態和政務官的文化卻會突破制度規章的制衡作用。特別是近年香港政企學高層的老闆文化猖獗,掌權者愈來愈不尊重制度規章,體制內乏制衡的專業主義,行政主導或首長負責往往變成老闆話事,異議者容易在行政主導制度和程序在當權者操縱下受到排斥、壓抑。許仕仁案透露,當時的港澳辦主任廖暉或曾撥款逾千萬元幫許仕仁還債。港澳辦或許知道許的問題,卻不予追究,實際上便是縱容。或許這是曾蔭權、許仕仁出事的政治根源。
行政主導的關鍵是制度與文化,背後還有專業道德與操守。首要防範的是人治,包括由上而下近年興起的「馬房」文化,以及橫向的部門之間的獨立王國作風。殖民地官僚系統是十九世紀的產物,也是為了配合英國統治的殖民地體制和權力架構,回歸後自應檢討、調整,只可惜迷信英國人,導致今天的問題:當權者不守規矩,不做事或亂作決策。

一國兩制現況不理想

回歸二十年,香港一國兩制的現況並不理想。
從許仕仁到曾蔭權獲罪,以及特區三屆政府沒有建樹,卻新舊問題重重糾纏。政府雖儲備猛增,卻解決不了現有問題,也沒推動發展。有錢沒用,政府在社會的聲望低下。
司法是英國普通法的制度與人事,變成中國之內的英國飛地,也導致政治問題往往尋求司法解決,司法判決卻多屬英國人的標準,與香港社會脫節。
立法更混亂失效。一是拉布破壞議政、癱瘓政府。少數議員騎劫立法會,卻無任何發展建樹、解決社會各種問題的合理主張、意見乃至決心。立法會變成政治混戰場所,也演變成港獨干政和宣傳的場所。政治甚至衝擊法治,攻擊執法部門。佔中、旺角動亂不追究策劃者,便是行政、立法與司法三家一起營造出香港長期社會割裂、不穩的根源。這不是民主,也不是一國兩制的香港一制自治。
香港的執政者、從政者、社會精英和主流媒體似乎都頭腦混亂、行動失措和失序。香港還是依照基本法來進行區議會、立法會和特首選舉,可是心態不改,情況不變,愈是選舉,社會分歧與矛盾愈大,社會的問題愈積愈惡化。整個社會沒有人去談發展、去推動發展,也因此,青年人沒有希望,中產要移民,卻同時瘋狂地買樓炒樓。現時的形勢比中英談判後差,也遠遠遜於回歸初期。
怎麼辦?等中央政府干預為我們撥亂反正?抑或是連中央也反對,抗拒任何作為坐困愁城?
原刊於《東方日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