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盆菜(網絡圖片)
有人問:「是『盆菜』還是『盤菜』?」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的人,一定是不說普通話的。「盆」與「盤」廣州話同音,普通話卻不同音,普通話「盆」音pén,「盤」音pán。在香港,說普通話的人,一般說péncài而不說páncài。換句話說,香港一般人說的是「盆菜」而非「盤菜」。「盆」是盛東西或洗東西用的器具,口大,底小,多為圓形,如臉盆、澡盆;「盤」是盛放物品的淺底的器具,比碟子大,多為圓形,如托盤、茶盤。此外,北方人常常把碟子說成盤子,一盤菜也就是一碟菜。相對來說,「盆」比「盤」深。在香港,盛盆菜的盆都有相當深度,不會淺如碟子。
當然,這只是一種簡單的說法。歷代盆、盤形制不盡相同,盤不盡淺如碟子。例如西周時期的銅器虢季子白盤,即不作圓形,且較一般碟子大而深。不過,總的來說,盤的深度比不上盆。
北方「盤菜」不能現吃
宋蘇軾《仇池筆記》有「盤遊飯」一名,《仇池筆記‧盤遊飯谷董羹》曰:「江南人好作盤遊飯,鮮、脯、鱠、炙無不有,埋在飯中,里諺曰『掘得窖子』。」「盤遊飯」所用食材相當豐富,不過鮮、脯、鱠、炙埋在飯中,而非如盆菜把食物一層一層放進盆裏。陸游《老學庵筆記》曰:「《北戶錄》云:『嶺南俗家富者,婦產三日或匝月,洗兒,作團油飯,以煎魚蝦、雞鵝、豬羊灌腸、蕉子、薑、桂、鹽豉為之。』據此,即東坡先生所記『盤遊飯』也。二字語相近,必傳者之誤。」根據陸游所說,「盤遊飯」不過是「團油飯」之誤,實與「盤」無關。
《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不載「盆菜」一詞,反而有「盤菜」這一詞條。《漢語大詞典》「盤菜」一詞釋義為:「方言。適當搭配並經加工整理,置於盤中出售的生菜肴。」釋義中的「方言」,當為北方方言。《現代漢語詞典》此詞寫作「盤兒菜」,漢語拼音作pánrcài,釋義為「切好並適當搭配,放在盤子中出售的生菜肴。」「盤兒菜」是生的菜,不能現吃,跟香港流行的「盆菜」不同。
宋帝昺嘗過的地方菜
何以《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不載「盆菜」一詞?這大概是由於「盆菜」乃香港及廣東的地方菜,因此跟「蝦餃」及「叉燒包」等廣東點心一樣,不見載於《漢語大詞典》和《現代漢語詞典》。
關於盆菜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其中一個說法是南宋末年,元軍南犯,宋帝昺逃至今日之九龍城,然後移師至新界,新界居民以皇師抵境,乃殷勤招待,惟倉卒間,盛菜餚之用具不足,遂以木盆盛之,因而成為今日之盆菜。
到了今天,很多地方盆菜的盛器已由木盆改成鋁盆,食物一層叠一層放進盆裏。據說最早的盆菜分五層,現在盆菜則通常由九層或十層食物組成,寓意「長長久久」、「十全十美」,食材一般包括大蝦、雞、鴨、鯪魚球、蘿蔔、魷魚、豬皮、冬菇等。
吃盆菜最大的樂趣在圍在一起,一邊吃一邊傾談,吃出一種熱閙的氣氛。一桌人同吃一盆菜,象徵團圓和睦、關愛體貼。盆子裏的菜分層叠放,又有上下和睦、不分彼此、團結一心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