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掌握綠色商機 締造宜居香港

2030年距今不過13年時間,下任行政長官如能連任做足10年,2030年的香港將深受其施政影響。

香港政府《香港2030+》策略性研究的公眾諮詢活動於去年10月開始,並將於今年4月底屆滿。 研究目的旨在「更新全港發展策略,以引領香港未來規劃、土地及基建的發展,並塑造跨越2030年的建設環境」。文件提及3個規劃、土地及基建發展以及建設環境的目標:規劃宜居的高密度城市、迎接新的經濟挑戰與機遇、創造容量以達致可持續發展,本文就三大範疇的部分重點作出評論:

相互緊扣的城市應採用以人為本規劃方式

研究提及把香港營造成相互緊扣的城市,促進以低碳出行模式接駁集體運輸,以及建設利便行人和單車友善的城市。我們認為政府未來應採用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方式,在交通規劃方面應確立行人優先原則,並讓好行成為新市鎮發展及舊區活化的必要元素和主導規劃方式。

行人優先在世界各地不少宜居城市已被奉為圭臬。營造好行環境, 可提高城市的可達度、連接性、便利度、安全感和舒適度,並有助連繫人與環境及鄰里關係,讓行人的城市生活體驗改善,增添社區活力並提高居民幸福感。政府應將步行列為正式及重要的交通模式,而非僅視為一種接駁及輔助交通方法。

思匯在去年12月發表的《衡量和提高香港的「好行度」研究報告》,已為香港度身訂做「好行度」評估工具。評估工具在設計時已顧及香港的城市密度、混合的土地使用、車流量、地形起伏和其他限制條件,更附有兩份分別為公眾及專業人士而設的評估清單。多維度及系統化的評核工具可有效評估社區需要,營造切合社區所需的步行環境。

如欲將香港變成單車友善城市, 政府應在所有新建政府大樓及設施劃出單車停泊處,並鼓勵發展商、大型商場及屋苑管理公司仿效。政府亦可考慮與地理環境合適的大學合作,在大學校園試驗以單車作為校園主要交通工具,讓學術界、年青人、政府及民間共創單車友善校園。

促進綠色產業掌握新經濟機遇

《香港2030+》指出「提供有利條件及政策,促進具優勢的產業和新興產業(例如創新、科技及現代工業),並加強支柱產業,以配合知識型及以科技為本的經濟發展趨勢」。我們認為自去年多國簽署為對抗全球氣候變化而設的《巴黎氣候協議》之後,綠色商機將有更大潛力。政府在促進具優勢的產業和新興產業時,可提供更多誘因讓商界利用創新科技投身綠色產業研發,開拓全球綠色市場 。

促進城市的生物多樣性應先從教育和增加認知起步

思匯剛於2017年1月發表《研究香港市民對保育生物多樣性的認知和態度的基線調查》,研究香港市民對保育生物多樣性的認知和態度。 在2016年6月至7月期間,透過隨機抽樣電話調查,用廣東話訪問了1070位市民。結果顯示,市民對生物多樣性的認知程度非常低:只有24%的受訪者表示聽過「生物多樣性」這中文詞彙和明白其含意,顯示市民對此概念認知不足。

調查亦發現認識和關心生物多樣性的年輕受訪者,更加認同政府有責任保護本地的生物多樣性。我們建議政府及各界合作加強市民的生物多樣性意識、開放更多溝通平台、提升市民遊覽郊野公園的質素和次數及積極推動有關生物多樣性的教育活動。

2030年距今不過13年時間,下任行政長官如能連任做足10年,2030年的香港將深受其施政影響。現時適逢行政長官競選候選人草擬及修訂政綱時期,我們期望他們不再囿於現時透過大型基建及土地發展主導城市未來發展的思維,誠心聆聽社會不同持份者意見,拿出各界滿意及教人眼前亮的規劃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