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第一屆全港學生國際象棋賽共有48名來自18間學校的棋手參加。(Pixabay)
陳平遠入讀港大後,開始對國際象棋產生興趣,常找我對局。1960年9月,他接任棋會主席後,索性提出修改會章,加入國際象棋。1961年夏天,在平遠領導下,港大棋會主辦了第一屆全港學生國際象棋比賽。
棋賽由平遠和我二人策劃。當年我們都不知道有「瑞士制」(又稱積分循環制) 這個比賽制度,因此,在決定這比賽主要是個人賽 (但也按個人成績計算學校成績) 之後,我們設計了一個「計分升級」的比賽制度。這制度有點像瑞士制,但沒有它那麼精密。事後分析,它確實比淘汰制和分組循環制優勝。因此,港大象棋會日後組織全港學生棋賽時,一般都沿用這個方法。這次比賽,我們規定,每間學校最多可以派出六名學生參加,但只按排名最高的兩位計算學校成績。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因為國際象棋活動在港大開展得比較早,所以水平明顯比其他學校高。參賽學校之中,稍可跟港大抗衡的只有英皇書院。該校的校長 Coxhead 是1952年香港冠軍,他很鼓勵學生下棋。1960-61年度下學期,他請得日後成為香港冠軍的高智 (1962年) 和 H. Kiuppel (1963年) 星期六早上來校教棋。高智又是國內解放後首任國際象棋冠軍。我認識高智,因而答應於開學日前往「捧場」及從旁協助。那天的情況大出意料之外,偌大的禮堂,竟然坐個半滿,看來約有四百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信焉!
第一屆全港學生國際象棋賽共有48名來自18間學校的棋手參加。比賽結果,平遠和我分別獲得冠、亞軍,團體冠軍自然也就屬於香港大學了。英皇的黃熙熾和譚秉權都取得很好的成績,該校因而獲得團體亞軍。
第一屆全港學生國際象棋賽結束後不久,港澳國際象棋埠際賽的第二回合便要在9月30日登場了。香港國際象棋總會的遴選小組,鑒於港隊在7月8日進行的第一回合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決定破格提升是次學生棋賽的冠亞軍為埠際賽代表。結果平遠和我都沒有令人失望,雙雙奏凱。
與冠軍對決 誤打誤撞和局
不久,我們兩人又入選華人國際象棋隊,出戰外籍人士聯隊。在這場比賽裏,我的對手是上屆 (1960年) 香港冠軍 K. Weiss。他執白棋,走棄兵局。這些年來,我只下過二、三十盤國際象棋,比賽棋不足十局,也沒有接觸過棋譜,更沒有遇過棄兵局。在不知如何應對之下,我決定照吃如儀。他瞥了我一眼,輕輕一笑,繼續下棋。見他這樣反應,我心知不妙,只好「置生死於度外」。後來,他要奪回失子,我也任之,只顧發展其他子力。這局棋最後以他停鐘結束。這令他很不開心,也讓在場的人全部丟了眼鏡。數年後,有一位南斯拉夫的特級大師訪港,我向他請教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是:過去一般不吃棄兵,但近年也有主張吃的,但要在適當時候「回贈」對方。我竟然又在「誤打誤撞」的情況下撞中了!
這次比賽之後,高智成立了華人國際象棋會,並接手主辦1962年的學生棋賽。比賽在英皇書院進行,結果該校囊括了個人冠亞軍和團體冠軍。自1963年起,學生棋賽便由香港大學象棋會和華人國際象棋會聯合主辦。是年的賽場設在灣仔維多利亞工業學校,比賽的項目仍然只限於國際象棋。
1964年的學生棋賽重新加進象棋,比賽場地移至九龍伊利沙伯中學。讓學生棋賽每年在不同學校進行是我們的刻意安排,希望可以藉此取得更佳的推廣效果。在這個比賽裏,重逢已多年沒見的蔡文端和姚普光,頗有如見故人之感。從他們的臨場表現看,但覺他們棋風依舊,水平卻無顯著提升。
1965年,港大棋會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沒有人肯負起責任,所以沒有
組織全港學生棋賽。次年雖然恢復過來,但再過幾年,這個辦了約十年的學生棋賽便終於停止了。1961年之後,我雖然經常在這些棋賽裏出現,但主要是為了捧場、幫點小忙或作主禮嘉賓。1968年之後,更因工作日趨繁忙而較少參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