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不如棋

倉卒歲月,世事如棋,每局都光怪陸離,
 驟晴驟雨,人事天天變,有喜亦有悲。
封面圖片:一直以來,最令我投入的始終是象棋和國際象棋,其次是橋牌,別的都不大感興趣。(Pixabay)
 
「棋」是一個形聲字,可以寫成「棊」,也可以寫成「碁」,因為棋子有木造的,也有石造的。我國歷來流行兩種棋戲:本土的圍棋和外來的象棋,近年增加了國際象棋。圍棋以佔地分高下,象棋及國際象棋以擒王定勝負。
 
象棋源於印度的「四角棋」(Chaturanga)。它是一種戰爭遊戲,參與戰鬥的棋子包括車、馬、象、兵四類。這些都是印度當年常用的兵種。Chaturanga一詞首見於七世紀末的文獻。這遊戲後來東傳中國、西傳歐洲,形成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 (chess) 兩大棋系。中國象棋的兵種有防守性的將、士、象和攻擊性的車、馬、砲、兵;國際象棋的兵種包括王、后、車、馬、象、兵,全部都具攻擊能力。

 

各國象棋的演變

 
中國人習慣把這兩種棋稱為象棋和國際象棋,外國人則傾向叫它們為中國象棋 (Chinese chess) 和象棋 (chess)。我在這裏沿用國人的習慣。至於圍棋,因為它不以擒王為目的,所以我們不能把它譯作 chess,只可音譯之為 weiqi。世人很多誤以為圍棋源於日本,因而隨日人稱之為 go。這錯誤必須糾正。
 
四角棋本來是一種四人遊戲,但經過二、三百年的演變之後,它成為了二人對弈的「象棋」,跟着向外傳播。它東傳後,不但落籍中國,也在緬甸、馬來西亞、泰國、高棉、韓國和日本等地生根。這些國家隨後都發展出他們自己的「象棋」。上述前四個國家的棋盤都是 8 X 8 方格的,棋子放在格內,跟四子棋和國際象棋一樣,但棋子的擺放和下棋的規例則各不相同。中國象棋的棋盤大概受到圍棋的影響,最後發展成 9 X 10 直線,棋子放在點上;兵種也因文化和戰術差異的關係,多一士和雙砲而少三兵。韓國象棋跟中國象棋的棋盤和兵種基本上一樣,但棋子的位置和棋例則略有出入。

 

日本將棋敵我難分

 
跟國際象棋和中國象棋差異最大的是日本將棋。它的棋盤為 9 X 9 方格,兵種分王將、金將、銀將、香車、飛車、桂馬、角行、步兵八類。因為可以把俘虜留為己用的緣故,全部棋子都是同一顏色的,呈盾牌形,以指向定敵我。收編敵俘上戰場的做法是很不人道的,近世已很少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確常用高麗人和台灣人侵略別國。
 
我今生只下過一盤將棋,那是1965年夏天的事。我隨港大的同學訪問日本時,曾跟一名日本學生對弈。這盤棋我一直都在子力上佔上風,但最後還是敗下陣來,主要原因是我不會運用俘虜。我當時手上有不少俘虜,而他只有兩三個,但我不懂得利用他們,反而讓他在關鍵時刻,把僅有的兩三個俘虜放在最具戰略價值的位置上,使我的王將無路可逃。
 
國人喜歡下棋。戰國時便已出現的圍棋是文人雅士的玩意,一向都只流行於有閒階級;唐朝隨佛教傳入的象棋到明朝便遍地開花、深入社會各階層了。時至今日,國人都視圍棋和象棋為「國粹」,「世事如棋」也成了人們的「口頭禪」。活躍於演藝界的港大校友許冠傑就曾以此為名作了一首歌,其首段歌詞如下:
 
倉卒歲月,世事如棋,每局都光怪陸離, 驟晴驟雨,人事天天變,有喜亦有悲。
 
其實,世事並不如棋:世事會天天變,驟晴驟雨,有喜有悲;棋手對弈,一動一靜都有板有眼,結果是汰弱淘強,不會形成光怪陸離的現象。棋,是最公平、公正、公開的遊戲。二人對弈,各據一方,子力均等,按規矩輪流下子或走子,明刀明鎗,沒有暗箭,也沒有陰謀詭計。它是一種最理想不過的遊戲。但世事哪有這般理想?如果我們堅持用那麼理想的方式處理世事,怎會不碰到頭崩額裂?因此,我的棋友陳平遠就給自己起了個綽號:「死蠢」。這真是一個好綽號,很貼切!我從此也自視為「死蠢」。
 
我四歲學會玩天九、五歲搓麻將、六歲下象棋、十二歲打沙蟹和十三張、十八歲打橋牌、廿二歲下國際象棋。一直以來,最令我投入的始終是象棋和國際象棋,其次是橋牌,別的都不大感興趣。理智上,我這二、三十年來最推崇的是麻將。搓麻將和打沙蟹是最近似處理世間事務的室內遊戲。前者反映了一般人的行為,後者展示出梟雄的手段。數十年來,我對兩種象棋情有獨鍾,真是死蠢!
 

馮以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