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家長計劃子女讀哪種學校,事前當然經過分析,因為無論哪種,都得面對其優點和缺點。(Pixabay)
這是一個困擾大多數家長的問題,想不通,甚至影響生兒育女的決定。
最粗略的分析,學校大概分幾類:國際學校、本地名校、及不上「名」,但校風還可以的,包括近年流行的直資。再下來便是不作強求,隨遇而安,派到哪裏讀到哪裏。
家長計劃子女讀哪種學校,事前當然經過分析,因為無論哪種,都得面對其優點和缺點。
國際學校 放棄中文
國際學校的優點是學生品流較佳,學習壓力較小。家長一般自我感覺良好,子女滿口流利英語,說不定足供炫耀。但卻得面對高昂學費,和放棄學習中文的先天缺陷。
本地學校 競逐名校
本地名校是大多數家長嚮往的,因為政府資助,學費便宜。校風、學業成績不用擔心,學生品流也佳。但這類學位僧多粥少,每年都面臨極大競爭。如果是教會學校,要求宗教聯繫,家長也要精心部署,例如一早「入教」,也要考慮居住校網、世襲特點等。如要準備面試,更要及早計劃,讓子女一早學懂十八般武藝,學藝的催谷是少不了的。家長和子女競逐名校,大概都會比較疲乏。
不是怎麼「名」,但校風和學業成績還可以,在競爭激烈的香港學界,不知還賸多少。但這類學校也不代表不用爭,家長也得做類似爭入名校的準備工夫。至於直資,也有排名先後之分。近年直資也略有變質,例如一樣做着學業的催谷;而且原先的「一條龍」變相也有變化,例如「脫龍」,或人為阻礙學生直升等。學費雖比不上國際學校,但也需支付若干數目。
隨遇而安 殺校可能
隨遇而安,派到哪讀到哪,家長壓力較小,但學校質素不能要求了。萬一是 band 3學校,得面對品流較複雜的學生;學校辦不好,殺校也有可能。
以上粗略的分析,可知家長的惆悵。當然理性地說,凡事都要量力而為,選校也不例外。沒有足夠的「家底」,勉強擠上國際學校,家庭經濟負擔超出負荷。子女資質及不上,但卻硬要讀頂級名校,對學習自信不無影響。不為子女綢繆,隨意派位,萬一讀了一間「衰校」,子女學壞了,你說怎麼辦?但這些結局,都會是出現了問題才能醒覺的,可知選校困擾家長的確是不無因由的。
如何令一個學童得到理想的教育?
或者說,做得人的父母,就要憂心這些了,誰叫你生子女?但有沒有想過,「你想子女讀什麼學校」這個命題,如果稍為改變,成了「如何令一個學童得到理想的教育」、「如何製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如何珍惜人才的培育」、「如何配合社會需求發展教育」…之類的命題,哪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家長的選擇問題,而變成了教育部門要認真面對和籌算的政策問題了。
上述所提出的家長困擾,都是老大難的問題,既有歷史淵源,也有現實偏差。教育部門束手不理,只會令問題的嚴重性增加,家長最初的煩惱,可能變成家長最終的懊悔,不要說真正日日面對困境的學生了。
如何令問題的嚴重性不會逐漸增加,也令家長的選擇較容易、學生讀錯校影響一生的可能性減低,在上述幾類學校的比例或質素差異上做些可能配置,讓教育權利發揮得較公平理性,是對社會發展和人才培育不能逃避的責任,不是簡單一句自由競爭、市場決定可以掩蓋一切。
真有夫妻因教育問題複雜而「唔敢生仔女」的,那就不只是可惜,也許更是可悲了。
原刊於鄭楚雄網頁,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